网约车行业掀起「降佣潮」,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为什么没引起网约车司机们的「集体欢呼」?

近年来,网约车行业掀起了一股“降佣潮”。2025年8月底,包括滴滴出行、高德打车、T3出行在内的多家平台相继宣布调整司机端抽成比例,部分平台甚至将高峰时段佣金降至10%以下。然而,这一看似利好的政策却未在司机群体中引发预期中的“集体欢呼”。表面上的让利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行业生态和司机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

网约车行业掀起「降佣潮」,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为什么没引起网约车司机们的「集体欢呼」?-有驾


降佣政策落地,但司机获得感有限
根据公开信息,滴滴出行在8月29日宣布对“快车”业务实施分时段差异化抽成,平峰期佣金比例为18%-22%,晚高峰最低可至8%;高德打车则推出“暑期让利计划”,对合作车企的抽成下调3%-5%;T3出行则通过“司机成长体系”对高评分司机提供额外补贴。然而,多位司机反馈,实际到手的收入增幅并不明显。北京网约车司机王师傅算了一笔账:“平台说降抽成,但把原来的冲单奖、时段奖都取消了,最后一天多赚二三十块,还不如以前跑活动。”类似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并不少见,有司机直言:“降佣是‘数字游戏’,平台总能在别的地方找补回来。”

网约车行业掀起「降佣潮」,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为什么没引起网约车司机们的「集体欢呼」?-有驾


成本上涨吞噬利润,司机陷入“内卷”困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司机群体的运营成本持续攀升。新能源车普及虽降低了燃油成本,但车辆租金、保险费用、保养支出等固定开销逐年上涨。以上海为例,一辆纯电动网约车的月租金已从2023年的3500元涨至2025年的4500元,而同期订单均价却因市场竞争下降了约15%。此外,部分平台通过“一口价”“特惠快车”等低价订单吸引乘客,导致司机单位时间收入缩水。广州司机李女士抱怨:“现在接10单里有6单是特惠单,跑3公里才赚8块钱,刨去成本根本不剩什么。”

派单机制不透明,司机议价权缺失
尽管抽成比例下调,但平台对订单分配的绝对控制权仍让司机处于被动地位。算法优先向评分高、在线时长长的司机派单,迫使司机延长工作时间。某平台内部数据显示,2025年司机日均在线时间已达11.2小时,较2023年增加1.5小时。更令司机不满的是,部分平台将优质订单(如长途、机场单)优先分配给自营车队或合作租赁公司司机,个体司机只能接收短途低效订单。南京网约车司机联盟发起人赵强指出:“降佣只是表象,关键是要打破平台的算法黑箱。”

网约车行业掀起「降佣潮」,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为什么没引起网约车司机们的「集体欢呼」?-有驾


政策监管滞后,行业矛盾亟待系统性化解
交通运输部在2025年7月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出“督促平台公开定价、抽成规则”,但具体实施细则尚未落地。行业专家认为,单纯依靠平台自律难以根本改善司机权益。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斌建议:“应建立司机收入保障机制,例如设定订单最低计价标准,同时要求平台实时公开抽成明细和派单逻辑。”此外,部分地方已开始探索司机代表参与平台规则制定的协商机制,如杭州市运管局牵头成立的“网约车行业共治委员会”。

司机群体分化,利益诉求难以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司机群体内部对降佣政策的反应也存在显著差异。全职司机更关注长期收入稳定性,而兼职司机则对弹性工作模式更敏感。某平台调研显示,约43%的司机认为“降低抽成不如增加订单量”,31%的司机希望“取消特惠单”,另有26%的司机诉求集中于“缩短提现周期”。这种分化使得司机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与平台博弈。网约车观察人士吴昊分析:“平台正利用司机群体的碎片化特点,通过差异化策略瓦解集体行动的可能性。”

网约车行业掀起「降佣潮」,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调整抽成比例,为什么没引起网约车司机们的「集体欢呼」?-有驾


未来出路:从零和博弈到生态重构
要真正破解困局,需推动行业从资本驱动的扩张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平台可尝试“司机合伙人”制度,将部分利润以股权形式反哺核心司机群体;另一方面,政府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网约车司机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指出:“网约车行业已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平台需要与司机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而非简单的抽成调整。”

这场“降佣潮”折射出共享经济转型期的典型矛盾——当资本红利消退,曾被高速增长掩盖的结构性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对司机而言,比短期让利更重要的是获得公平透明的从业环境;对平台来说,唯有重构价值链分配机制,才能避免陷入“司机流失-体验下降-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行业的下一站,或许不再是抽成数字的讨价还价,而是整个生态的价值重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