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交付量微降背后:15万订单积压,二期工厂能否扭转战局?
4月交付量环比下滑,订单却堆积如山!小米汽车一边喊着“产能告急”,一边将全年目标从30万调高到35万。这究竟是雷军的“饥饿营销”,还是国产新能源车的又一次逆袭?
市场热浪:订单与产能的极限拉扯
最新数据显示,小米SU7四月交付量达28,000台,虽比3月的29,000台略有下降,但累计订单已突破32万台,足足有15万份订单还在生产线“排队”。北京亦庄二期工厂的竣工倒计时成了关键——6月中旬封顶,8月投产,年产能直奔30万大关。
价格战火下,小米SU7标准版21.59万元起,Ultra双风道前舱盖版冲上50万区间,对比特斯拉Model 3的26.14万起售价,小米用“顶配性能+中端价格”硬生生撕开市场缺口。但消费者等车周期仍长达21-28周,甚至有人调侃:“买小米汽车比抢茅台还难!”
暗流涌动:扩产背后的生死时速
雷军的目标很明确:用速度换市场。二期工厂投产意味着单月产能将翻倍至5万台,但竞争对手也没闲着——比亚迪汉EV降价2万,极氪007推新款,20-30万价位段杀成红海。小米的底牌是什么?生态!手机、家居、汽车的互联体验,让SU7成了“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终端”,而不仅是代步工具。
2024年SU7累计交付13.5万台,毛利率15.4%,远超蔚来、小鹏同期水平。
2025年一季度交付量破18万,但产能利用率已超120%,工厂24小时连轴转。
小米首款SUV YU7箭在弦上,6月上市或将分流部分订单压力,但定价策略仍是谜。
争议焦点:野心与现实的距离,有人质疑:年销35万的目标,相当于每天卖出958台,小米真能吞下这块蛋糕?对比2024年特斯拉全球185万的产量,小米的野心直逼老牌车企。但别忘了,特斯拉用了17年才站稳脚跟,而小米汽车才刚满周岁。雷军的底气或许在于“小米速度”——手机时代7年冲上全球前三,汽车赛道能否复制神话?
“既要赶工交车,又要推新冲量”,小米的工厂流水线能否跑赢市场耐心?当雷军喊出“35万目标”时,究竟是给消费者画饼,还是给对手下战书?
“饥饿营销玩多了,会不会反被市场‘饿’死?”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素材来源于网络,如侵联删)
雷军造车——又快又狠,但小心“贪多嚼不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