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条新闻,看得我直摇头——路透社说中国车企现在是“赔本赚吆喝”。这话听着扎心,但你细品,还真不是空穴来风。一辆车卖十几万,结果每卖一辆亏一两万,这生意谁顶得住?可奇怪的是,车市反而越来越热闹,新车一款接一款,价格一个比一个狠。你说这是图啥?图的是市场份额?图的是品牌曝光?还是说,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想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支棱起来”?
说实话,作为天天跟车打交道的老司机,我真觉得现在的消费者是赶上了“好时候”。以前买辆车,得咬牙跺脚,现在倒好,同样的预算,能买到的配置、空间、智能化水平,简直是十年前不敢想的。可这背后,却是车企们“卷”到天昏地暗,利润薄得像张纸。那问题来了:这仗还能打多久?我们消费者,到底是捡了便宜,还是被当了“试验品”?
先说外观。现在的国产车,设计真是“上头”。你看比亚迪汉、吉利星瑞、长安深蓝SL03,哪个不是颜值扛把子?低趴的车身、溜背的线条、贯穿式尾灯,再加上各种炫酷的LED大灯组,晚上开出去,妥妥的“出片利器”。以前说“灯厂”,大家想到的是奥迪,现在你看看比亚迪的“龙颜”大灯、长安的星际战舰前脸,哪款不是自带BGM出场?风阻系数也一个比一个低,很多都干到了0.23Cd以下,不光是为了帅,更是为了省电、跑得稳。
再进车里看看内饰,嚯,这哪是开车,简直是进客厅。双联屏、三联屏都快成标配了,座椅不是真皮就是仿皮,带加热、通风、按摩的也不稀奇。更夸张的是,连音响都卷上了,什么丹拿、BOSE、索尼,十几万的车都敢往上堆。空间也是一绝,轴距动不动就2米8、2米9,后排跷二郎腿都不带怕的。以前说“床车”,那是越野玩家的专属,现在十几万的家用车,后排一放,躺平看星星,真香。
动力方面,那更是“神仙打架”。纯电、插混、油混,三条腿走路。比亚迪的DM-i系统,百公里油耗能做到4L出头,一箱油跑1000公里,直接把“油老虎”按在地上摩擦。特斯拉Model 3、小鹏G6这些纯电车,百公里加速轻松进5秒,推背感一踩就有,驾驶起来像“驾驶玩具”。就连传统燃油车也不甘示弱,吉利、奇瑞的2.0T发动机,动力输出稳得一批,燃油经济性还做得不错。三电技术这块,中国车企是真的“顶呱呱”,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电控效率,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智能化更是国产车的“杀手锏”。L2级辅助驾驶现在几乎是满配了,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自动泊车,该有的都有。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也开始在一线大城市落地,虽然还不能完全放手,但堵车时跟车、变道,已经能帮你省不少力气。座舱芯片也一个比一个猛,高通8155都快成“入门级”了,语音助手反应快、识别准,说“我有点冷”,空调自动调温,说“我想听周杰伦”,音乐立马响起,这体验,谁用谁知道。
但问题也来了——这么好的车,为啥还“赔本赚吆喝”?咱拿几款车来比比。先看比亚迪秦PLUS DM-i,起售价才9.98万,顶配也不到15万。配置高、油耗低、空间大,销量常年霸榜,堪称“国民神车”。可你算算账,这么低的定价,电池、电机、芯片哪个不贵?利润空间能有多少?再看特斯拉Model 3,这几年价格“跌冒烟了”,新款比老款便宜好几万,老车主“气的蹦起来”,可特斯拉照样赚钱,为啥?规模效应+自研三电+软件收费,人家是真有底气打价格战。
反观一些新势力,比如蔚来、理想,走的是高端路线。内饰豪华、服务贴心、品牌调性高,车主走路都“摇头晃脑”。可问题是,单车售价三四十万,年销量也就十几万,研发、渠道、服务成本极高,想盈利太难。理想靠增程式“支棱起来”,但技术壁垒不高,一旦被追上,优势就没了。小鹏、零跑,主打性价比和技术,可品牌力弱,用户忠诚度不够,价格一降再降,利润更是薄如蝉翼。
传统车企呢?像大众、丰田,以前是“天塌了”——电动化转型慢,新车没亮点,销量被国产车压着打。现在也开始“上桌第一个动筷”,推出ID.系列、bZ系列,可市场反响平平,智能化、设计感跟国产比,还是差了口气,被网友调侃为“老咕噜棒子”换壳。
所以你看,中国车企现在就像在玩一场“豪赌”。低价冲量,是为了抢市场、抢用户、抢数据,为未来的软件服务、生态盈利打基础。可这条路风险极大,一旦融资跟不上,或者技术迭代慢一步,立马就被淘汰。威马、爱驰、天际,不就是前车之鉴?
但话说回来,作为消费者,我们确实是这场“内卷”的最大受益者。花更少的钱,开上更好的车,享受更智能的体验,这难道不“真香”吗?只是希望,车企们别光顾着“吆喝”,也得想想怎么把日子过下去。毕竟,没有健康的行业,哪来长久的好车?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中国汽车市场,你会考虑购买哪款车?你觉得这种“赔本赚吆喝”的模式能持续多久?你喜欢的是性价比爆棚的国产车,还是品牌力更强的合资车?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