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眼9月纯电车降价的排行,感觉像是进了菜市场。以前觉得汽车是身份,是门面,是大物件,但现在,看看宝马iX1居然都卖到13万不到,我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车贬值成这样,不买是不是傻?
但转头一想,降价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车卖这么便宜,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样的大跳水,真的是用户的福音吗?还是潜藏着别的真相?
先说说这场价格战。从微蓝6到宝马、奥迪,再到国产新能源汽车,全是一窝蜂往下压价,动不动就是腰斩、四折,还是豪车牌子,就这力度,以前打工人下班买瓶啤酒都得犹豫一会,现在买辆车都能秒下单。这事儿搁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
你说谁没幻想过三十万的宝马开回家?现在只要十三万,直接把梦拉到现实。那问题来了,降价到底为什么?
表面上,是车企们卷得太厉害。新能源车发展得太快,技术换代,更新太频,车企们光靠情怀、靠牌子,已经没办法吊着消费者了。而且,各种补贴、竞争政策加码,国产车、合资车、豪华车,全都朝着一个方向挤——得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否则根本卖不动。
但这么玩下去,谁心里没点数?除了头部几家体量最大的品牌撑得住,剩下的小品牌或者之前靠补贴活着的新势力,这降价就真有可能成了割肉自救。赔本赚吆喝,销量冲上去了,可到头来连本都捞不回来。谁接盘?消费者、投资人,还有一堆上游下游供应商。就算表面销量漂亮,背后的代价其实一点都不小。
再说消费者。大家可能觉得,这波降价乐坏了——买车省一大笔钱,牌子比过去响,配置还越来越高,怎么想怎么划算。可你去细琢磨下,这些降得特别狠的,很多不是新上新型号,基本都是去年、前年、甚至前几年投产的“库存”车。新一代技术、配置、智能化都升级在即,旧车卖不掉砸手里,只能猛降价清货。你以为是超值捡漏,实际上人家这个价也就不大想赚你钱了。
那真正贴着潮流的新款纯电车,其实降的幅度并没有你想得那么多。毕竟技术进步快,真更新的核心功能还是得花钱买单。你要是买了“低价老款”,三五年后,残值率说不定更惨,二手贬得更快,后续升级、维护、服务啥的,体验也不一定跟得上。最不想承认的一点就是,买新能源车,还真不太值当做传家宝,贬值那叫一个快。
那堆在榜单上的宝马iX1、iX3、蔚来ET5T啥的,降得是挺狠,可真金白银买单的大多还是愿意观望跟进技术的,养成了新一代消费心态——不冲动了,懂等,等着价格再低点,或者新款再好点。可问题又来了,大家都等着厂商“破产式清仓”,厂商日子怎么过?企业利润薄得像纸,研发投入哪还有空间,整个新能源行业就成了内卷怪圈:你压我价格,我砸你促销,最后比的不是技术,是谁兜里的钱耐花。
再提一嘴,合资那些老品牌,这一波降价,不单是为了抢客户,更是保命。因为现在比亚迪、理想、小鹏、蔚来这些国产品牌的新能源车,拼设计、拼智能、拼服务,真不比合资差多少。有些人动动嘴,还经常说中国车仿来仿去,但事实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买车,头一个考虑就是国产新能源。合资车要么降价清库存,要么转型做新能源,否则就是被淘汰。这也就是为啥曾经的“身份牌”,现在连保值都保不住了。
而这场激烈的价格战,最终获益的确实是短期内需要用车的大众,实用、便宜,但是行业整体,讲真,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有些厂商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这两年算是把利润线都磨没了,无论豪华品牌还是小型新势力,都没以前那么风光。想想蔚来前两年还高高在上,这半年价格也跟着掉。没法,直接竞争就是这么残酷。
但最让我琢磨不透的是,降价的背后,质量跟服务还能撑住吗?有的厂商,为了降一点成本,供应链砍掉最好那一档,做工缩水、配置缩水,售后点也东砍西减。你买回家,头一年是省了钱,可三五年里保养、维修、升级,花的钱,烦的心,比你省的那些,全都要多。不信你去问,大家都在吐槽新能源车小毛病多、服务不跟得上,配件贵、等待长。为什么?就是内卷过度之后没人再敢下重本做未来,只剩挣扎求存。
这时候我也会想,中国新能源车是不是走到了一个路口?以前咱们靠卷、拼价格,快速把市场做大,现在真的到了拼技术、拼品牌、拼服务的时候了。否则价格再低也是恶性循环。小米手机刚兴起时不也是这么卷?但最后跑出来的那几家,是靠长远投入、质量口碑才站稳脚跟。车这东西,比手机可复杂百倍,淘汰速度更快。一味比低价,最后肯定两败俱伤,还可能被更下一波技术革命拉下马。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时期的确是买车的好时候,但也不要被表象冲昏了头脑。便宜,有便宜的理由;降价,有降价的无奈。别光盯着价格下了狠心,多看看续航、智能化能力、品牌服务、以后的残值率。如果真是准备开五年以上,看准售后、供应链是不是撑得住。
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是,全球新能源市场正在变天。欧洲市场受经济影响,降价也成常态;北美那边特斯拉都开始降价清存。大环境不好,国内车企出海也遇到瓶颈,这时能不能在中国市场扎好根、想清楚下一步怎么走,可能决定了谁能最后活下来。所以,咱们需要的不只是便宜车,还需要好车,和能走得远的品牌。
想来想去,这场“降价潮”既是各品牌的自救,也是新旧模式的分水岭。真正撑得住的,是能把低价卷成极致,还能在技术、口碑上不断进化的那批品牌。买家得了便宜,厂商活了下来,行业升级,才算皆大欢喜。不然短期内打个痛快,长期来看只会把市场打死。
所以我的建议很简单,看到豪车白菜价、国产新势力猛促销,别只想着“抄底”,而要想想你要的“底”是什么?是现在的便宜,还是未来的安心?别让降价蒙住了双眼,真金白银砸下去,得买回最踏实的那份满意。这才是价格战之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