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智驾崛起,每天3000万公里数据,打造中国智能驾驶标准

最近大家聊起买车,是不是觉得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我们凑在一起,谈的无非是这车省不省油,空间大不大,开起来有没有劲儿。

可现在,话题好像一下子就变了,张口闭口都是“你的车聪不聪明?”“能不能自己停车?”“高速上能不能自己开?”智能驾驶这个曾经听起来像科幻电影里的词,不知不觉就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这背后最大的推手,就是比亚迪。

比亚迪智驾崛起,每天3000万公里数据,打造中国智能驾驶标准-有驾

它用一套看得见摸得着的打法,几乎是在明着告诉所有对手我要做什么,但偏偏就是让你防不胜防,甚至连抄作业都不知道从何下手。

这事儿咱们得从最实在的东西说起,那就是钱。

过去,一套智能驾驶系统为什么那么贵?

因为它就像个“组装货”。

车企自己不生产核心部件,比如那个负责思考的“大脑”(智驾域控制器),还有负责看的“眼睛”(摄像头和雷达),都得从博世、大陆这些国际大厂手里买。

人家是技术垄断,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一套下来成本轻轻松松就得上万块。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钱最后自然就转嫁到了咱们消费者头上,所以带点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车,价格立马就上去了。

但比亚迪走的,是一条让所有供应商都心惊肉跳的路:几乎所有东西都自己干。

这就好比别人开餐馆,要去菜市场高价买菜,而比亚迪是直接包了一块地,自己种菜、自己养猪、自己磨豆腐,从源头上就把成本给死死按住了。

咱们来看一组让同行看了会沉默的数据:比亚迪自己研发的那个智驾“大脑”,成本硬是做到了2873元;而有的新势力车企,从外面采购同样功能的部件,价格高达8920元,差了整整三倍。

再比如那个摄像头,比亚迪自己造,一个127元,比友商外购的便宜了六十多块。

这笔账算下来,结果就非常惊人了。

当别的品牌还在纠结,要不要把一套成本近万元的辅助驾驶系统装到二十万的车上时,比亚迪已经可以面不改色地把功能更强的高速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塞进一台指导价不到七万块钱的海鸥里。

比亚迪智驾崛起,每天3000万公里数据,打造中国智能驾驶标准-有驾

这一招,直接就把智能驾驶从神坛上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人都能摸得着的“标配”。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道选择题就太简单了:一边是啥智能配置都没有的同价位燃油车,另一边是能帮你自动跟车、保持车道,甚至还能自己找车位的比亚迪,你怎么选?

市场的反应已经给出了答案。

当然,如果仅仅以为比亚迪的成功只靠低价,那就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

价格只是敲门砖,真正让对手感到无力追赶的,是它手里那张王牌——数据。

我们可以把智能驾驶系统想象成一个正在学习开车的新手司机,要想技术好,就得多开多练,见识各种复杂的路况。

别的车企可能只能给他找几本教科书、看几个教学视频,而比亚迪,则是直接给他请了全中国几百万名老司机当陪练。

截至今年四月底,路上跑着的、装了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车已经超过了48万辆。

这些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们更像是一个个移动的“数据采集站”。

它们每天在中国大江南北的道路上行驶,总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绕地球跑750圈。

这些海量的、真实的、来自中国复杂路况的数据,就像最顶级的营养品,源源不断地喂给比亚迪的人工智能系统。

它有一种“影子模式”,就算你没有开启辅助驾驶,系统也在后台悄悄地观察和学习你的驾驶习惯。

你是怎么应对突然加塞的车辆,怎么通过人车混杂的路口,怎么处理雨天湿滑的路面……所有这些操作,都被系统记录下来,用来训练和优化算法。

据说,它的视觉模型已经学习了超过26亿帧的图像,能够识别多达423种只有中国才有的特殊交通场景,比如横冲直撞的电动车、占道经营的小摊贩等等。

比亚迪智驾崛起,每天3000万公里数据,打造中国智能驾驶标准-有驾

这种用真实数据“喂”出来的智能,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学习海量用户的驾驶决策,比亚迪的系统在处理高速匝道口的通行效率提升了22%;它的自动紧急刹车系统(AEB),在时速100公里的情况下依然能起作用,官方数据显示能让事故率降低42%。

这个优势是压倒性的。

当其他车企还在为了一点点数据权限和供应商讨价还价时,比亚迪已经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单一品牌车云数据库。

这个“车卖得越多、数据就越多、系统就越聪明、车就越好卖”的良性循环一旦转动起来,后来者想要追赶,难度可想而知。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比亚迪掀起的“免费”风暴。

过去,行业里的共识是,智能驾驶是高科技,理应收费,无论是买断还是按月订阅。

特斯拉的FSD功能强大,但高昂的售价让国内的开通率一直不高;蔚来的NOP+服务不错,但订阅率也只有15%左右。

这说明,大部分消费者对于为这项功能额外付费,还是心存犹豫的。

比亚迪直接不跟你玩这套,从几万块的海鸥到上百万的仰望,全系标配智驾系统,不收一分钱软件费。

这一招,彻底颠覆了用户的认知。

当大家发现,连最入门的车型都能实现过去需要花大价钱才能拥有的体验时,“科技溢价”这个词就显得无比苍白。

用户的心理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根据一份调查,超过四成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不愿意再为智能驾驶功能额外付费。

比亚迪智驾崛起,每天3000万公里数据,打造中国智能驾驶标准-有驾

更有意思的是,比亚迪智驾功能的周均使用次数竟然高达17.6次,这个频率甚至超过了很多人使用手机导航。

这说明,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偶尔炫耀的功能,而是真正融入了日常驾驶的实用工具。

这场免费浪潮甚至引发了对自家老用户的“背刺”。

一些买了2023款比亚迪的车主发现,就因为自己的车没有标配最新的智驾系统,在二手车市场的估值都受到了影响,被人贴上了“落后”的标签。

这种来自老用户的抱怨,恰恰从侧面印证了比亚迪的策略是多么成功,它用极短的时间,就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个新的标准:智能驾驶就应该是汽车的标配,就像空调和安全气囊一样。

面对这种局面,长安、零跑等友商只能被迫跟进,而那些合资品牌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被动,一位德系车企的工程师甚至坦言,想要复制比亚迪的低成本和全自研模式,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来彻底改造供应链。

在这场看似激进的扩张背后,比亚迪也牢牢抓住了两条底线:安全与普惠。

王传福曾说“安全是一辆电动车最大的豪华”,这句话在智能驾驶时代有了新的含义。

当一些车辆因为辅助驾驶功能宣传不当、导致用户过分信赖而发生事故时,工信部等部门紧急出台规定,规范了相关宣传术语,严禁使用“自动驾驶”等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

而比亚迪的策略,恰好与这种监管思路不谋而合。

它始终强调的是“辅助驾驶”,是帮助人更安全、更轻松地开车,而不是取代人。

这种将先进技术普及化,让更多人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安全红利,既符合政策导向,也赢得了民心。

最终,比亚迪的这盘大棋,其野心可能远不止是多卖几台车。

当它的“天神之眼”系统的多项测试指标被纳入国家智能驾驶新标准的草案时,这就意味着它正在从一个游戏参与者,变成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未来,如果其他车企的技术标准达不到这个“中国标准”,可能连新车上市的资格都拿不到。

这场由比亚迪发起的智能驾驶革命,其影响之深远,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