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本田这个牌子,咱们中国人心里头都挺有分量的。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马路上跑的雅阁、思域、CR-V,那都是家喻户晓的明星车型。
很多人聊起车,都会念叨那句老话:“一日本田,终身本田”,意思就是说,这车一旦开上了,就因为它的好,离不开了。
这句评价,可以说是对一个汽车品牌最高的赞誉了。
可是,风水轮流转,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变化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最近本田公布了上半年的销售情况,那数字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也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那个曾经让我们深信不疑的本田,到底是怎么了?
咱们先来看看这让人有点揪心的数字。
根据本田中国自己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也就是一月到六月,本田总共在中国卖出去了大约31.5万辆车。
这个数字单独看可能没啥感觉,但关键是和去年一比,直接少了24.2%。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就好像去年有四个人排队买本田,今年同样的时间里,有一个人扭头去买了别的牌子。
这下滑的幅度,在所有大品牌里都算是相当厉害的了。
再看刚过去的六月份,一个月卖了不到6万台,也比去年同期少卖了15.2%。
整个销售曲线,看起来就像是下山的滑梯,让人看着心里直打鼓。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日系车这几年好像都不太好过,是不是都这样?
你看隔壁的日产,不也挺难的吗?
没错,要是光看卖了多少台车,日产确实比本田卖得还少一些。
今年上半年,日产在中国连带商用车一起,总共卖了差不多28万台,比本田还少了三万多台。
但是,咱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得看趋势,看谁更有后劲。
日产虽然卖得少,但人家下滑的势头比本田要缓和得多。
更重要的是,日产好像开始找到感觉了。
他们推出了一款叫“N7”的新能源车,价格挺实在,配置也不错,一下子在六月份就卖了六千多台。
这说明日产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已经跑起来了,虽然刚起步,但好歹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看到了扭转局面的希望。
可回头再看本田,情况就显得格外尴尬。
燃油车那边,像雅阁、CR-V这些曾经的顶梁柱,现在面对国产新能源车的冲击,销量大不如前。
而本田自己寄予厚望的新能源车,却迟迟打不开局面。
本田专门为中国市场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纯电品牌,叫“烨”,听着就挺有科技感。
这个品牌下的两款新车,P7和S7,为了表示诚意,价格都降到了二十万以内起步。
按理说,这个价格买一台本田标的纯电车,应该挺有吸引力吧?
可结果呢?
上个月,广汽本田的P7只卖出去166台,东风本田的S7更惨,只有54台。
这个销量,别说和国产热门新能源车比了,可能连一些冷门车型都比不过。
一边是老本行燃油车的阵地在不断失守,另一边是新能源这块新大陆又攻不下来,本田现在就卡在了这个不上不下的位置,进退两难。
要知道,就在不远的2020年,本田在中国一年还能卖出超过160万辆车,那种辉煌和现在的冷清一对比,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
为什么过去那些让本田引以为傲的优点,现在好像都不管用了?
咱们得回到“一日本田,终身本田”这句话上。
这句话的底气,来源于本田在燃油车时代的三大“法宝”。
第一是空间,本田是出了名的“空间魔术师”,总能把车内空间利用到极致,小车身给你大空间,坐着敞亮。
第二是发动机,那句“买发动机送车”的玩笑话,说的就是本田的发动机技术牛,动力足还省油,开起来有劲。
第三是质量,皮实耐用,小毛病少,开很多年都不用大修,让车主特别省心。
这些优点加在一起,让本田成了那个时代很多人买车的首选。
可是,当汽车进入电动时代,游戏规则全变了。
你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
现在十几万的国产电动车,一脚电门下去,那种又快又安静的提速感,是再好的燃油发动机也给不了的。
在绝对的动力和平顺性面前,发动机的轰鸣声反而显得有些吵闹了。
你说的省心耐用?
电动车天生结构就简单,没有发动机变速箱那么多复杂的零件,保养起来自然便宜又省事。
而且,现在国产车的质量和售后服务也早就今非昔比,“耐用”不再是日本车的专利了。
至于空间,电动车的平整底盘设计,让车内空间更大更灵活,你以前的“空间魔术”现在大家都会了,也就不再是独门绝技了。
面对这么大的变化,本田的反应可以说既缓慢又固执。
最开始,他们想走捷径,拿燃油车的平台稍微改一改,装上电池就当纯电车卖,结果造出来的车续航不行,体验也差,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后来总算下定决心,搞了纯电平台和“烨”品牌,本以为能拿出点真东西,可新车一上市,又犯了老毛病。
定价高高在上,想继续享受燃油车时代的光环,可车里的东西却跟不上时代。
车机系统反应慢、功能少,跟国产车上那种能看电影、能K歌、能流畅语音控制的智能大屏一比,简直就像是老人机和智能手机的区别。
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也停留在最基础的水平,很多国产车早就标配的自动泊车、高速自动驾驶,它都没有。
消费者又不傻,花同样的钱,为什么不买一个更智能、更好用、配置更高的车呢?
所以,哪怕后来本田把价格降下来,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它的产品依然显得格格不入,缺乏吸引力。
说到底,本田或许是该放下过去的辉煌和骄傲了,那个靠着机械性能就能赢得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它需要真正地低下头,认真听听中国消费者的声音,学学对手们是怎么做的,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更了解这个市场的中国团队,或许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为自己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