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那些白色围栏早已斑驳,路边树叶堆积着,不需要特殊的滤镜——仅凭灰败的天气和无处不在的尘土,就能营造出一场“小型事故”的氛围。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一场智能汽车“自主移位”风波,你大概以为哪家小孩子的遥控车闹了个小脾气——但在安全摄像头的镜头里,小米汽车测试车静静地告别了它原本的位置,沿着非测试路段缓慢“滑行”,像个意志坚决的小白兔,给安全管理员加了一道数学题:如果我出门不锁门,是否真能指望老天有眼?
假如你是那名工作人员,刚结束一天的测试,脑袋里可能还盘旋着代码和流程表,一门心思只想早点关门下班。走到车边,你以为只是例行的“关机”,没想到下一秒,小米汽车悄悄上演了“自主驶离”,让你和全国吃瓜群众一起体验了一把“技术信任危机”——谁会料到,比996还会卷的,是那台智能车。
事情整个过程用专业语言复盘其实并不复杂。官方的调查说明很快就发布了,一如既往,比段子手动手要快。小米汽车测试团队在完成当天测试后,按照规定把车停在指定位置。问题出在一个“小动作”:下车时,操作人员没有彻底按照流程把车辆切换到安全驻车——技术人员的心魔,大概就是“以为安全”的侥幸。此时车辆仍停留在“低速蠕行”待命状态,偏偏路面还有个小坡。大家以为坡度是物理学里的小数点,但智能汽车和地球引力这对冤家,可不会给新手上路第二次机会。于是这辆车——没有语言,没有表情,只靠程序和坡度说话——开始了它的小型旅程。
官方表态很快明晰:这不是自动驾驶,也不是车辆自主叛逃,而是操作失误导致的缓慢滑行。另一方面,“智能防护”倒是及时上线,车内各项传感器捕捉到异常行动,安全系统迅速介入,车辆最终没有碰撞,没有伤人——这就像大考前的意外温习,大家都收获了虚惊一场。
作为围观群众,我第一时间想起车祸鉴定时经常遇到的那个经典难题:人为疏忽和机械故障之间,谁才是“锅王”? 若换作以往,大家习惯了把一切归咎于“机器出了毛病”,但在智能车时代,“人-机界限”变得越发暧昧。此次事件,官方非常强调是人为疏忽,不是技术失控——对精细流程的偏离,使机械系统执行了本不该发生的动作。这里面的逻辑链条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细节都埋着现实的隐患:技术再先进,依赖的还是人的最后一道防线。
又一次,人类丢盔弃甲,机器躺枪。如此场景,在我的工作生涯中并不罕见——生活和工作,往往就在规程之外的“一步之遥”跌跤。别忘了,这些流程,是无数事故堆起来的墙。智能汽车行业对“冗余安全”趋之若鹜,流程、传感器、应急系统一遍又一遍复盘,其实本质是承认:最不靠谱的变量,永远不是芯片,而是人类的左手和右手。
这一次,幸运的是安全系统及时阻止了事故,没有酿成大祸。反之,假如滑行多几米,撞上围栏或行人,即便所有证据都指向人为疏忽,大众恐怕难以消化对“智能汽车安全”的恐慌。每次安全“虚惊”,其实都在暗示行业——“我们不怕技术失误,最怕的是标准执行的半吊子。”这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技术高度不是万能的万金油,流程和人的执行力仍是短板。
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坦白,作为曾经的“事故复盘狂人”,我向来对流程疏忽的陈词怀有一种复杂感情。一方面,智能科技不断加码冗余系统,想把人类的低级失误压缩到零;另一方面,事故现场总能见到“按错一个键引发连锁反应”的荒诞——技术与人性的缝隙,从未真正消失。所谓“智能汽车”,更多只是把传统机械事故的“锅”换了一个写代码的帽子而已。
怕是再多几起类似滑行,大家也会开始怀念曾经停车时的“机械手动挡”。那时候怕溜坡,顶多拿砖头垫一下轮胎——现在,等于让软件帮你垫砖,砖还得定期升级。科技进步到这种地步,安全感本应增加,结果变成“凭什么相信你不会出bug”,这种黑色幽默倒也够“智能”。大家说小米汽车在智能化方面追赶特斯拉,本次事件算是“技术信仰的真实测试”——只不过考的是流程而不是算法。
最后必须说一句,小米官方这次的响应速度和过程披露还算专业,没有推卸责任,也不甩锅技术。流程复盘、强化培训,也是对现实的正面反馈。只是安全流程这件事,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像反复改进的协议,永远防不过深夜里一个没睡好的操作员。
假如你是小米汽车的产品经理,这次事故之后会怎么改进安全流程?又是否该在智能汽车中引入更“蠢”一点的冗余保护——比如,每次下车强制语音提醒:“你确定已经驻好车了吗?” 或者干脆,让系统检测到坡度自动切回安全模式?但问题是,当安全自动化与人的惰性、惯性持续博弈,有没有哪个行业敢说万无一失?
事件终结于“虚惊”,但智能汽车的问号才刚刚写下第一笔。技术能否最终弥补人的疏忽?流程会不会被智能自动化彻底取代?这场“自主驶离”的小插曲,或许只是我们和智能车之间刚刚熟悉的第一个冷笑话。
你觉得,智能汽车的安全门槛,最终会是谁来守?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