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咱们聊起中国的汽车,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会是比亚迪,或者是像小米、蔚来这些自带流量的新势力品牌。
它们在新闻里、在社交媒体上,热度确实非常高。
但是,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更宽一些,去看看那些实打实的销售数据,特别是出口到国外的成绩单,就会发现一个经常被我们忽略,却又实力惊人的角色——奇瑞。
这个品牌在国内似乎总是很低调,不怎么参与网络上的口水战,也不热衷于制造话题。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却在海外市场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琢磨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白奇瑞在海外到底有多厉害。
根据公开的数据,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奇瑞集团全年的汽车出口量达到了惊人的93.7万辆,同比增长超过了100%。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意味着在整个中国汽车出口的大盘子里,差不多每三辆车里就有一辆是奇瑞。
它已经连续21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的第一名。
这个成绩单拿出来,可以说是相当有分量的。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奇怪,在国内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的环境下,奇瑞是如何做到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海外闯出这么一片广阔天地的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但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那就是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把产品做到了极致的本土化。
这和我们想象中简单地把车运出去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奇瑞的做法,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裁缝,为每一个不同的市场量体裁衣。
比如说,在俄罗斯那样天寒地冻的地方,冬天零下三四十度是家常便饭,对汽车最大的考验就是能不能顺利启动。
如果车在关键时刻趴窝了,那可不是小事。
奇瑞就针对性地对销往俄罗斯的车辆进行了全面的耐低温改造,从发动机的启动逻辑、电池的保温性能,到车辆的油路系统,都做了特殊处理,确保在极端严寒天气下也能可靠地点火启动。
这份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比任何花里胡哨的广告宣传都更能打动当地的消费者。
再把视线转向中东地区,那里是酷热的沙漠气候,夏天地面温度能达到五六十度。
汽车长时间在这样的高温下行驶,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很容易因为散热不佳而出现故障。
奇瑞的工程师们就给这些车辆的热管理系统进行了重点升级,相当于给汽车的“心脏”和“大脑”装上了一套更强劲的“空调”,保证车辆即使在沙漠里长途跋涉,也能保持性能稳定,不会轻易“开锅”。
到了南美的巴西,当地的燃料情况比较特殊,广泛使用乙醇汽油。
如果直接把普通汽油车拿过去卖,不仅适应性差,还可能损伤发动机。
奇瑞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专门开发了可以同时使用汽油和乙醇的柔性燃料发动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双燃料汽车。
这样一来,巴西的车主加油时就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不用担心燃料不匹配的问题。
而在非洲的一些国家,道路状况普遍不好,坑洼不平是常态,而且当地人用车习惯也比较“豪放”,超载是家常便便饭。
针对这种情况,奇瑞就特别加固了车辆的底盘和后悬架系统,让车子变得异常结实耐用,据说坐上七八个人再拉上几百公斤的货物,车子也照样跑得稳稳当当。
正是这种深入到每一个市场细节,解决用户实际痛点的做法,为奇瑞在海外赢得了“皮实、耐用、可靠”的口碑,这种口碑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是任何营销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当然,能够在全球不同市场游刃有余,光靠这些适应性改造是远远不够的,其背后必须有强大的核心技术作为支撑。
这一点,恰恰是奇瑞最值得称道,也最容易被大众忽略的地方。
在很多人印象里,奇瑞似乎是个中规中矩的品牌,但实际上,它骨子里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国内大多数车企还在依赖采购国外发动机的时候,奇瑞就下定决心要搞自己的发动机。
1999年,他们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发动机成功下线,打破了技术壁垒。
这份对核心技术的执着一直延续到今天。
当下的新能源浪潮中,很多品牌都在比拼屏幕有多大、冰箱有多冷、车里能装几台电视,而奇瑞依然在默默地钻研发动机、变速箱、混动系统这些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技术。
他们推出的鲲鹏超性能电混系统,其发动机热效率已经做到了44.5%的行业顶尖水平。
可能很多人对“热效率”这个词没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它就代表着发动机将燃油化学能转化为动力的效率,效率越高,车子就越省油。
更让人感到自豪的是,奇瑞不仅自己用这些先进技术,还实现了技术反向输出。
他们不仅出口整车,还把自己的发动机单独卖到国外,客户甚至包括美国、德国这样传统的汽车工业强国。
在全球汽车产业的历史上,通常都是我们引进别人的技术,而现在奇瑞能够把最核心的动力总成技术出口给发达国家,这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层面已经具备了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底气。
这份底气,不是靠发布会上的豪言壮语,而是靠十几次获得“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这样的硬核荣誉,靠着全球超过千万用户的实际检验。
回头看国内市场,奇瑞的策略也显得与众不同。
它没有一头扎进最惨烈的价格战漩涡,而是选择了走一条更加务实的路线。
比如它的风云系列混动车型,没有过分追求零百加速等性能噱头,而是把重点放在了超长的综合续航和极低的油耗上,像风云A8,宣称综合续航能超过两千公里,百公里馈电油耗也控制得非常低。
这种产品定位,精准地抓住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用户最关心的用车成本和续航焦虑问题。
当然,奇瑞也并非没有短板。
它在品牌向上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艰难。
旗下的高端品牌星途,虽然产品本身在技术和用料上都很有诚意,但在市场上的品牌认知度和销量一直没有取得突破。
与华为合作推出的智界品牌,虽然顶着科技巨头的光环,但发展过程也遇到了一些波折。
这也说明,打造一个成功的高端品牌,除了需要过硬的技术产品,还需要深厚的品牌文化积淀、精准的市场营销以及时间的考验,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但从奇瑞每年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来看,它显然没有放弃向上突破的努力,而是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去抬高中国汽车品牌的天花板。
总的来看,奇瑞的成功之路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范例。
它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
比亚迪在国内市场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优势成为无可争议的王者,是一种成功;而奇瑞则通过深耕海外市场,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全球范围内闷声发大财,同样是一种伟大的成功。
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正是需要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路径,既要有能在国内引领潮流的领头羊,也要有能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的先行者。
这种百花齐放的局面,远比所有企业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内卷要健康得多。
归根结底,一个产业的强大,最终还是要看谁能踏踏实实地搞技术、认认真真地做产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开拓市场。
在这方面,奇瑞无疑给出了一个值得所有人深思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