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杀到 5.98 万,油电大决战进入癫狂

油电激战下的汽车产业困局:当“内卷”成为行业魔咒,谁来破局?

——从轩逸“骨折价”到政策博弈,中国车市正在经历一场生死时速

一、油电战场:从“互补”到“你死我活”

2025年,中国车市上演着戏剧性一幕: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但燃油车市场仍以“骨折价”疯狂清库存(路虎揽胜跌破17万、奥迪Q7下探至46万)。轩逸裸车价降至5.98万元的惊天降价(置换补贴后落地价7万元),成为这场混战的标志性事件。表面看,这是技术路线的市场选择,实则暗藏行业深层危机——车企正陷入“内卷式”恶性竞争

轩逸杀到 5.98 万,油电大决战进入癫狂-有驾

消费者视角的“油电之争”

续航焦虑VS加油自由:电车城市通勤成本低(每公里0.1-0.3元),但低温续航缩水30%-40%;油车5分钟补能500公里,却难逃高油价与排放税压力。

成本博弈:电车年均使用成本低至8700元(油车约1.5万元),但电池更换费用高达车价1/3;油车保值率仍高10%-20%。

政策转向:补贴退坡后,“油电同权”试点启动,电车路权优势减弱,燃油车借混动技术(如丰田THS油耗低至4L/百公里)反扑。

轩逸降价背后的行业逻辑

合资品牌的“绝地求生”:轩逸经典款取消中控屏、USB接口,改用开放式储物槽,卤素大灯+机械仪表组合被戏称“出租车配置”,但通过减配降低成本,以5.98万价格抢占市场。

与国产新能源的“贴身肉搏”:对比比亚迪秦PLUS DM-i(7.98万起),轩逸在能耗成本(年均省3000元)、绿牌政策(牌照价值超2万)等维度全面落后,只能靠“大沙发”和终身质保政策硬撑。

轩逸杀到 5.98 万,油电大决战进入癫狂-有驾

二、车企“内卷”三宗罪:价格战、流量泡沫、零和博弈

1. 价格战:利润压缩催生“劣币驱逐良币”

轩逸的“自杀式降价”:2025款轩逸经典款终端价低至5.98万(置换补贴后),对比2015年12万+的均价,品牌价值缩水40%。

代价:过度的 “内卷”,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汽车行业利润率大幅下降,2024 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 4.3%,较 2023 年下跌 0.7 个百分点,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 6% 的平均水平;2024 年 1-11 月,价格战致使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 1776 亿元。各车企为了降低成本,甚至不惜牺牲产品质量,部分车企将原先的优质电池供应商替换为资质存疑的小厂,车身结构件的材料标准也一路滑坡。消费者投诉不断增加,反映买到的新车出现续航虚标、制动失灵、做工粗劣等问题。

轩逸杀到 5.98 万,油电大决战进入癫狂-有驾

2. 流量泡沫:营销狂欢掩盖技术空心化

轩逸的“保守主义”困境:全系仅顶配车型配备基础车机系统(支持语音控制空调/天窗),对比国产车型的540°透明底盘、移动电站功能,科技感落后两代。

用户画像分化:三四线城市网约车司机和家庭首购用户成为轩逸主要受众,年轻群体中“马路三大妈”标签固化,社交媒体负面评价占比升至35%。

3. 零和博弈:产业链“内伤”难愈

供应链挤压:轩逸经典款供应链成本已摊薄至极限,但为维持低价,取消非全尺寸备胎、简化内饰材质,导致用户体验缩水。

新能源冲击:A级轿车市场新能源占比从2019年5%升至2024年43%,轩逸销量从2021年50万辆暴跌至2024年19.94万辆,被比亚迪秦PLUS甩开4万辆差距。

三、国家反内卷:从“政策纠偏”到“产业重塑”

1. 政策组合拳初见成效

2025 年 3 月的全国两会上,反内卷式竞争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提到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时说,加快建立健全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方面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5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言人李超表态,内卷 “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并表示将针对问题症结,因业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随后,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也表态,指出无序价格战是内卷式竞争的典型表现,将加大整治力度,配合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轩逸杀到 5.98 万,油电大决战进入癫狂-有驾

打击恶性竞争:市场监管总局重拳打击“虚假续航宣传”“黑公关抹黑”等乱象,1-7月降价车型数量同比减少28%。

油电同权争议:燃油车税费成本比电车高15%(含消费税、养路费等),但新能源供应链成熟度不足,若取消补贴恐致产业链动荡。

2. 轩逸的“政策博弈”

借力政策红利:山西等地“以旧换新”补贴最高达1.6万元,叠加厂商优惠后,轩逸综合购车成本可再降2万元以上。

转型困境:日产e-POWER混动版销量占比不足5%,而比亚迪DM-i车型已占品牌销量70%,电动化技术储备薄弱。

四、未来之战:在卷与不卷之间寻找平衡

在 A 级轿车市场这场油电大决战中,车企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在竞争中保持理性,避免陷入过度 “内卷” 的泥沼。价格战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消费者,但从长远来看,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场大决战无疑是一场盛宴,他们可以在这场竞争中,享受到更优质、更低价的产品和服务。但同时,消费者也应该保持理性,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车型。

这场油电大决战,最终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结果如何,汽车行业都将迎来一次全新的变革和洗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只有那些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轩逸杀到 5.98 万,油电大决战进入癫狂-有驾

结语
轩逸的“5.98万惊魂价”,既是合资品牌在新能源冲击下的最后一搏,也是中国车市内卷化的缩影。当“价格屠刀”挥向合资燃油车,政策之手与市场规律的合力将决定行业未来——是让“内卷”吞噬价值,还是通过技术跃迁实现破局?答案,或许藏在下一场技术革命中。

互动话题:如果轩逸降价到5万级,你会考虑买油车还是电车?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