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要撂挑子?这消息听着就玄乎。你说它911滞销,那还算能理解,毕竟不是人人都要拿它当“硬通货”。但现在,人家掌门人放风,是说电动车这摊子事儿,可能要从中国撤摊儿。这…是不是有点儿橘生淮北?
早些年,咱这旮旯可是洋豪华品牌眼里的肥肉,谁来了都得赔着笑脸喊一声“金主”。可眼下,保时捷那销售报表,看着都替它揪心。今年估摸着要掉两成八,明年头一季度直接砍一半。这背后,门道在哪儿?
摆在台面上看,是电车掉链子了。不是保时捷拉胯,是Taycan不给力。Taycan为啥哑火?不少人说是小米SU7太生猛。你想想,一台1500多匹马力的性能猛兽,价儿连Taycan入门款的一半都不到,搁谁谁不眼馋?这性价比,简直是“核弹”级别的。
保时捷当家的奥利弗·布鲁姆放出狠话,说未来两三年见分晓,而且明码标价,不玩价格战,卡宴EV和电动的718,还得是那个“金贵”劲儿。话里话外透着一股子“爱买不买”的豪横。
这事儿,细品品,就有点嚼头了。其他欧陆牌子,像宝马、奔驰、奥迪,都在中国市场捣鼓长轴距,孵化本土电车副牌,挖空心思巴结中国消费者。可保时捷呢?瞅着还没啥专门给中国市场定制的花活儿。大众倒是挺上心,说要在2027年之前,往中国市场砸20款插混和纯电车型。可保时捷这边,风平浪静,稳如老狗。
照这么看,保时捷似乎铁了心,不准备“俯首称臣”。可问题来了,现在国货在价码和性能上都占优,保时捷这种走全球路线的顶奢牌子,硬刚,胜算几何?
其实,商场上有一条潜规则:“干不过就入伙”。你看大众、奥迪、本田、丰田、日产,甚至Stellantis下面的部分牌子,都在搞“中国特供款”,造型、配置都往中国主顾的喜好上靠,价格也尽量接地气。说白了,就是找个靠谱的“中国搭档”。
这种“在地化”策略,现在越来越吃香。但保时捷,好像还想端着自己的“人设”。只不过,时过境迁,端着“人设”的代价,可能就是丢掉饭碗。
当然,也有人寻思,保时捷这波操作,其实是“欲擒故纵”。你想啊,万一真撤了,那“物以稀为贵”的戏码不就上演了?说不定反而能吊起胃口,刺激销量。这就跟限量版球鞋一个道理,越难搞,越有人疯抢。
但这“饥饿营销”,玩脱了也容易砸锅。毕竟,现在买家的选择太多了,谁也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
单看销量数字,保时捷的境况确实不妙。但咱们把目光从数字上挪开,会发现这背后,是中国汽车市场版图的巨变。
往常,豪车品牌靠着那点儿牌面,就能在中国市场舒舒服服地躺赢。可现在,国货不仅在技术上追上来了,在营销上也更懂中国消费者的心。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保时捷卖不动归罪于小米SU7的横空出世时,是不是忽略了中国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嬗变?大伙儿不再一味地迷信洋牌子,更看重产品的真材实料和性价比。
所以,保时捷到底会不会从中国电动车市场抽身?这还真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才能继续在这个厮杀激烈的市场里扎根。要是还抻着,那可能真的只能说一句:“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