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通用汽车在印度那个破事儿,我第一反应不是商业分析,而是感觉自己误入了什么玄幻小说的片场。
一个浓眉大眼的美国巨头,想从一个咖喱味的副本里退出,结果发现注销角色比登天还难。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了,这是被下了降头,是被系统BUG卡住了,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
通用汽车,这个曾经在全球市场呼风唤雨的雷电法王,2017年就说,“不玩了,印度这地方水太深,我把握不住”,结果呢?直到2023年才算勉强把腿抽出来,还被扒了一层皮,亏了10亿多美金。这哪是撤退,这是渡劫。而且是九死一生的那种天劫。
这事儿最魔幻的地方,不是亏了多少钱,而是这个过程本身。它完美诠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请神仙进来容易,想把神仙送走,对不起,你得修个庙把他供起来,直到他自己坐化。
一开始,通用也是雄心壮志。90年代揣着技术和美金,觉得印度遍地是黄金,自己是来降维打击的。建厂,招人,哐哐一顿操作,准备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自己带的屠龙刀,到了印度市场,连根黄瓜都切不动。人家印度老百姓的核心需求是便宜、耐造、能塞进一家八口外加两头羊的压缩毛巾式小车,你通用上来就整什么雪佛兰大肌肉,你跟谁俩呢?完全就是把航母开进了小池塘,自己把自己给尬住了。
这就像一个修仙大佬,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灵气充沛的洞天福地,结果发现这里的土著修炼的不是灵力,是“盘你”之力。你法力再高,也怕对方跟你玩规则。
而印度的规则,就是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首先是劳动法。通用说,兄弟们,公司黄了,我给大家发点赔偿金,好聚好散。结果人家员工直接把桌子掀了,提出了三个堪比“宇宙重启”的条件:要么工厂重开,要么新东家全盘接收我们,要么给我们发工资发到退休。
这简直就是敲骨吸髓!
我作为一个经历过社会毒打的中年人,看到这个诉求都恍惚了。这已经不是劳动合同了,这是签了卖身契,而且是公司把身子卖给了员工。这帮员工的心态是什么?是“我不管公司死活,但你得养我一辈子”。这是一种非常淳朴的“我不过了,你也别想好”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他们成功地把一个商业问题,升华成了一个玄学问题。通用想走?可以,先把欠的因果还了。
然后是当地政府的骚操作,更是典中典。劳工部长直接驳回关厂申请,理由是“通用有能力扛住亏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你快死了,但我觉得你还能再抢救一下,顺便再给我们贡献点GDP和就业。”这种和稀泥的态度,比直接拒绝还恶心。它不是在解决问题,它是在把问题本身变成一种粘稠的、无法挣脱的沼泽。
写到这我想起我小区楼下那个黄焖鸡米饭,老板说不干了,结果被房东扣了三个月押金,一个道理。
最绝的是,好不容易找到长城这个接盘侠,中印关系一紧张,这事儿又黄了。你看,所有你觉得不相干的宏大叙述,最后都会变成你个人命运的一粒沙。通用那个浦那工厂,就是这么一个被时代沙尘暴掩埋的诅咒圣杯,谁碰谁倒霉。它就静静地待在那里,每天都在烧钱,像一个巨大的吞金兽,提醒着所有外来者:这里是印度,一个连物理规则都要看心情的地方。
所以你看,自动驾驶的技术关键在哪里?不在于激光雷达,不在于AI算法,而在于能不能处理好印度老头乐的极限碰瓷。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什么智能避障系统都是笑话。同理,一个企业能不能全球化成功,关键也不在于你的技术有多牛逼,产品有多硬核,而在于你能不能在这种混沌无序的市场里活下来,并且还能体面地“死掉”。
通用这事儿,给所有想出海的车企上了一课,一堂关于“退出成本”的血泪大课。以前大家都在算“进入成本”,现在发现,很多新兴市场,尤其是印度,真正的门槛是那个看不见的“EXIT”按钮,它可能根本就不存在。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一个跨国公司的商业决策比作修仙渡劫,但现实就是比小说还魔幻。
你以为你在玩经营游戏,其实你在玩魂类游戏,死了还要掉经验。福特就学聪明了,金奈工厂卖不掉,干脆不卖了,留着产权,就当是买了个理财产品,万一哪天印度开窍了呢?这是一种战略性装死。
说到底,一个健康的市场,不仅要让企业想来就来,更要让企业想走能走。这才是最高级的“用户体验”。如果一个地方变成了只能进不能出的貔貅,那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没人敢来。
所以,通用在印度亏的这10亿美金,不是交了学费,而是交了赎金。赎回了自己宝贵的自由身。这笔买卖,你说亏了吗?我不好说。毕竟,能从一个诅咒副本里活着出来,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至于那些还在里面的玩家,只能祝他们好运了。毕竟,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