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现测试标签,小米官方致歉,细节缺失引质疑

最近,车圈里有件挺热闹的事儿,主角是刚上市没多久、火得一塌糊涂的小米SU7。

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却结结实实地戳中了很多新车主的痛点。

简单来说,就是有车主满心欢喜地提了新车回家,结果在前挡风玻璃上,发现了一个若隐若现的方形印记,仔细一看,竟然是“测试车”三个字的鬼影。

新车现测试标签,小米官方致歉,细节缺失引质疑-有驾

这一下,新车的喜悦感瞬间就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脑门的问号和一肚子的不踏实:我这花二十多万买回来的,到底是全新的商品车,还是别人开过的测试车?

这事儿一在网上传开,立刻就像往热油锅里滴了一滴水,瞬间就炸了。

车主群里议论纷纷,各种猜测都冒了出来。

有人怀疑小米是不是把那些给媒体试驾或者内部研发用的车辆,简单翻新一下就当新车卖了。

这种担心可以说是人之常情,毕竟谁也不想自己花真金白银买的新车,实际上已经被别人“开过光”了。

对于一个刚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的新品牌来说,这种关于产品来源和品质的质疑,可以说是最致命的。

面对汹涌的舆论,小米汽车的反应非常迅速。

小米集团的公关部负责人王化和汽车部门的高管李肖爽,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出面解释和道歉。

他们的说法是这样的:这绝对不是把旧的测试车当新车卖。

真实情况是,小米的工厂为了保证交付质量,会从生产线上已经完工的全新商品车里,随机抽取一部分,进行一轮额外的、标准更严格的质量检验。

为了方便管理,这些被抽中进行“加试”的车辆,就会被贴上一张写着“测试车”的静电贴。

按流程,检验合格后,这张静电贴是要被撕掉的。

问题就出在了这里,由于静电贴的材料和撕除工序不够完善,导致贴纸虽然撕掉了,但字迹的轮廓却印在了玻璃上,怎么擦都留着个淡淡的影子。

官方还特意安抚大家,说这个印记用湿毛巾或者酒精擦拭一下就能去掉,并且承诺会立刻更换静电贴的供应商和材质,优化作业流程,确保以后交付的车辆不会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听起来,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生产管理疏漏,态度也挺诚恳,解决方案也给了,按理说事情到这里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

新车现测试标签,小米官方致歉,细节缺失引质疑-有驾

但问题是,消费者的疑虑,并没有因为这番解释而完全打消。

首先,很多遇到同样问题的车主亲身实践后发现,这个所谓的“湿毛巾能擦掉”的印记,根本就没那么容易处理。

不少人又是用酒精,又是用除胶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弄干净。

这种官方说法和用户实际体验之间的落差,让小米的解释显得有些轻飘飘,不够有说服力。

大家心里会想:你们自己到底试没试过?

一个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说得如此轻巧,那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你们是不是也这么想当然?

更深层次的担忧,来自于对整个品控流程的怀疑。

这就像你请了一家装修公司,对方把设计方案说得天花乱坠,保证用料都是顶级的,结果交房的时候,你发现墙上一个最简单的开关面板都是装歪的。

这时候,你心里肯定会犯嘀咕:一个肉眼可见的小东西都装不好,那埋在墙里的水电线路,他们能给你弄利索吗?

安全有保障吗?

同理,小米汽车的质检流程,连最后撕掉一张标签这种最末端、最简单的收尾工作都出了纰漏,那前面成百上千个更复杂、更关键的环节,比如电池包的密封性、刹车系统的调校、车身关键螺丝的扭矩等等,真的能保证百分之百的严谨和到位吗?

这个小小的标签印记,就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让人们对后面所有看不见的环节都产生了连锁性质疑。

这件事也反映出当前汽车消费市场的一个新趋势。

现在买车的年轻人,越来越看重细节和体验。

他们不再是只关心发动机、变速箱这些大件,而是会注意到车窗的升降顺不顺滑,车机系统卡不卡顿,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储物格设计得是否人性化。

新车现测试标签,小米官方致歉,细节缺失引质疑-有驾

小米SU7从发布之初,就给自己贴上了“高科技”、“高智能”、“注重细节”的标签,雷军本人也反复强调要用制造手机的精细化思维来造车。

结果,在最能体现细节的交付环节,却被一张小小的贴纸绊倒了。

这种品牌形象和现实表现之间的巨大反差,对信誉的打击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不妨看看其他车企是怎么处理类似危机的。

前几年,比亚迪也曾因为电池供应商的问题引发过争议,当时外界普遍担心其不同批次车型的电池性能不一致。

面对质疑,比亚迪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解释和道歉,而是直接公开了大量的技术数据、电池测试报告,甚至组织媒体和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拆解,把电池包内部的结构和用料原原本本地展示给大家看。

这种硬核、透明的方式,最终用事实平息了舆论。

相比之下,小米这次的应对虽然快,但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换静电贴”,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治标不治本。

大家更想知道的是,小米将如何从制度上、流程上堵住类似的品控漏洞,而不仅仅是解决一个标签的问题。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31.6%,各大品牌都在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而拼尽全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快”固然重要,但“好”才是根本。

为了追求交付速度而放松了对质量的把控,无异于饮鸩止渴。

有车主提出,希望车企能让消费者在提车前,有机会看到车辆的质检报告,甚至开放工厂的部分质检流程让准车主参观监督。

这个建议虽然对车企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但它准确地反映了消费者对知情权和安全感的迫切需求。

说到底,这枚小小的“测试车”印记,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小米汽车在从“网红产品”向“可靠工业品”转变过程中,仍然需要补齐的管理短板。

造车是一场马拉松,靠的是长期的耐力和稳定的发挥,而不是一时的冲刺。

毕竟,车子再智能,功能再花哨,如果最基本的质量都让人心里打鼓,那谁又敢把自己的安全托付给它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