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主为何集体退保车损险?背后原因揭秘
开车的朋友肯定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年续保的时候,看着车险清单上的车损险,总在“买”和“退”之间反复纠结——买吧,一年好几千块花出去,大概率用不上;不买吧,又怕万一出点事故,自己掏维修费肉疼。可2025年以来,越来越多车主干脆“一刀切”选择退保,甚至有不少人直言“车损险现在就是块‘鸡肋’”。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三季度发布的数据更是印证了这一趋势:全国车损险投保率直接降到58%,意味着近一半车主都果断放弃了车损险。
按理说,2025年车损险新规明明是升级款——以前要单独买的自燃险、涉水险、玻璃险全打包进主险,还新增了地震保障和新能源车三电系统赔付,理赔流程也简化了,5000元以下小额理赔3天内就能到账。可为啥保障越全,车主反而越不买账?
老车“保费倒挂”:花的保费比车残值还高
这是最让老车主吐槽的痛点,也是退保率最高的群体——车龄5年以上、原价15万以下的家用车,退保率甚至超过60%。说白了就是“车越老,保费越亏”,形成了典型的“保费倒挂”。比如一辆开了8年的家用车,现在二手残值也就3-4万元,但车损险一年保费还要1800-3000元,相当于每年要花车辆残值的5%-8%买保险。
更不划算的是赔付规则:就算车子出重大事故达到全损标准,保险公司也只按车辆实际残值赔付,最多赔3-4万元,可5年保费加起来就有1万-1.5万元,几乎赶上车身价了。不少老车主算过一笔明白账:连续3年不买车损险能省5000-9000元,就算期间出一次中等程度的事故,自费维修也就几千元,最后还是赚的。而且2025年新规虽把燃油车月折旧率从0.9%降到了0.6%,但对老车来说,保额提升的幅度远赶不上保费的刚性支出,性价比实在太低。
出险就涨价:小理赔反而亏了保费
“买了车损险也不敢用”,这是很多车主的共同感受。2025年车险定价和出险次数绑定得更紧,连续不出险能享优惠,但只要走了车损险理赔,不管金额大小,次年保费必涨,而且涨幅不低。金融监管总局2025年发布的车险费率规则显示,一次理赔金额3000-1万元,次年保费涨10%-25%;理赔金额超1万元,涨幅直接冲到25%-40%,而且这个上涨幅度会持续3年。
有车主就吐槽:一次2000元的后视镜剐蹭理赔,次年保费直接涨了1000元,3年累计多花的钱比这次维修费用还高,纯属“捡芝麻丢西瓜”。对于连续五六年甚至七八年不出险的老司机来说,这种“小赔即涨价”的规则太不划算——自己开车技术娴熟,事故概率本就低,偶尔的小刮蹭自费几百元就能修好,根本没必要为了这点小钱影响后续保费折扣,干脆直接退保省心。
新能源车“专属坑”:保费高还不赔核心损耗
新能源车车主的退保意愿尤其强烈,核心问题就是“保费高、保障有缺口”。2025年新规虽明确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意外损坏可赔,但新能源车保费本身就比同价位燃油车高15%左右,原因很简单:电池占新能源车总成本的50%-60%,更换一块电池可能要10万元以上,2024年全行业新能源车险赔付超57亿元,部分地区赔付率甚至超过100%,保险公司只能靠提高保费覆盖风险。
更让新能源车主不满的是,电池自然电池续航会明显下降,但这属于正常使用损耗,就像手机用久了电池不耐用一样,保险公司不予赔付,可保费却没因此降低。还有车主反映,新能源车出险后保费上涨幅度更大,出过两次险后次年保费可能涨到1.4万元,“保障没覆盖核心顾虑,花钱却更多”,这让很多新能源车主干脆选择退保,转而靠车企的延保服务兜底。
三者险性价比飙升:车损险成“非必需品”
现在车主最怕的不是自己车子受损,而是“撞了别人赔不起”,而三者险的升级刚好戳中了这个核心需求,也让车损险显得没那么必要了。对比下来,车损险年保费要几千元,保障的还是自己车子的小损失,而小刮小蹭(补划痕几百元、修保险杠几千元)大多数车主都能承受;可三者险不一样,花几百元就能买到300万甚至500万保额,能覆盖撞豪车、伤人等大额赔偿风险,性价比远超车损险。
更关键的是,小事故报案理赔后,次年保费涨幅可能超过维修费。比如修1000元的划痕,次年保费涨1500元,里外里反而亏了500元。所以越来越多车主选择“交强险+高保额三者险+医保外用药责任险”的组合,把原本买车损险的钱用来提高三者险保额,花小钱就能覆盖更关键的第三方风险,车损险自然就成了“多余项”。
其实42%的退保率,本质是车主保险消费更理性的表现——不再盲目跟风买“全险”,而是根据自己的车辆情况、驾驶习惯权衡风险和成本。如果你的车是车龄1年以内的新车、30万以上的豪华车,或者你是驾驶新手、经常跑长途,车损险还是刚需;但如果是车龄超5年的老车、残值低,且你驾驶技术稳定,把钱花在三者险上确实更实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