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坐在车里,有点被新车的氛围包裹着。那种部分智能屏幕亮起来的感觉,就像在掌控一台未来机械。我记得刚试驾时,销售跟我说:你要不要试试这个自动泊车?不用你动手,就能进去。当时我心里想:这东西用得顺不顺?这个智能到底能打到何种程度?
市场数据很直观:
上汽在今年前8个月的销量都在上涨,估算下来,日均销量(体感)大概是1万台左右。而8月份单月就36.3万辆,年化也就400多万。这么多车里,有一多半都跑在城市、家庭和日常操作场景里。当我在车展上看那些新车型,心里就会自问:这些车,要真能满足多元需求,那到底得如何搭配,才能算是全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新产品都在强调空间、智能和续航。比如尚界H5,现场那位客户说:我家四口人,要空间,要续航,还得布置得好看点。销售说: 不用担心,这车后排三座设计,内饰还用了华为的鸿蒙航空座舱。我心里想:真的能兼顾全吗?毕竟,空间好看、智能实用,能不能揉合成一体?这就是我一直琢磨的事。
在和朋友聊天时,他说:车越来越像全家手机。但我一想:手机有哪款可以做到续航接近20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
像尚界H5增程版,不就是在补充:续航焦虑,是能搞定的。增程续航最高到1360公里,低油耗,便于远途。纯电续航655公里,只要你不是长跑运动员,日常足够了。
对比这事儿其实挺明显:
比如同价位的长城欧拉R2,不说续航,要说空间和智能体验,差别还挺大。欧拉家那车,空间紧凑,智能系统也没有像华为那样强大,用起来多了点套路感,跑长途就得想心里:还得靠充电站。相反,尚界H5把增程和纯电都搭配,你用它在城市里带娃,远途自驾都能应付。
供应链和研发在这块,我觉得还能有点生活比喻:
就像做菜,你得用好的材料。华为帮忙调试的辅助驾驶,192线激光雷达,不就是像买最好的牛排,把肉的品质保证了,才敢放到锅里。你说,哪个家庭愿意买个靠山吃山的产品?不稳定的配件,就等于做饭用的调料没有保证,吃着就差那么点儿味。
还有一点,我确实没细想过——为何国产车能在智能化上追赶甚至优于合资?可能,童话里抱着创新、突破雷打不动,但核心还是成本控制和本土化植入。这个就像做菜,用家常菜料比进口料便宜,但味道能一样好,关键看怎么用。
我猜测:国内工艺环境,能快速优化流程,就是让这些自研的能力逐步增强。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智能化到底还能折腾出多大花样?我还得有人告诉我:未来车载AI,会不会变得像会讲笑话的朋友一样,带点调皮?(这也是我随口一问的)
那你觉得,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结合后,最接地气的变化会是什么?
其实我很相信,未来的车,不会只是一辆代步工具,更像是移动的家。而你,愿意那样居住在车里吗?
嘴上说嫌麻烦,但当我在后排感受那宽阔空间时,会想到:为了方便,多少繁琐的设计其实都值得了。是不是?毕竟,谁都不想每天都像机械一样操作。
留个悬念:
到底是谁能把全能车做得够聪明,又不把你搞得崩溃?这,也许还是个迷。
我在这里盯着方向盘,心里其实挺期待:下一次试驾,这车还能带来什么微妙的感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