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i3从35万跌到17万,北京4S店销售说了句话让我犹豫了三天,最后还是没下单
那天在充电桩旁边遇到个开i3的哥们儿,聊到续航他笑了笑:“表显还剩120公里,我现在不太敢上高速。”这是辆官方标526公里续航的车,他刚从市区开过来,空调开了一路。我看了眼他的仪表盘,行驶公里数才8000多。
这让我想起上个月在亦庄那家宝马店里的事。
展厅里的红色标签
周末路过展厅,i3车头贴着“限时特惠”。销售递过来的报价单上,裸车价写着17.8万。我愣了几秒,这车指导价是35.39万。
“库存车?”我问。
“准确说是压了四个月的准新车,PDI都做过。”销售指了指后面停车场,“那边还有七台,电瓶可能需要激活一下。”
他接着说了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现在买宝马的,十个里面七个原本预算不到20万。”
我在展厅坐了半小时,看着进来的年轻人一拨接一拨。有个穿着冲锋衣的小伙子直接问能不能再降两万,销售说这已经是底价了,比汉EV顶配还便宜。小伙子犹豫了会儿,说回去跟女朋友商量商量。
账面数字和实际体验
我那个开i3的朋友,去年12月提的车。他给我看过一张截图,冬天从通州开到大兴机场,全程暖风24度,到地儿续航掉了147公里,实际才跑了82公里。
“高速上看着续航往下掉,那种感觉挺微妙的。”他说这话时正在充电桩前等着,“快充40分钟倒是够用,就是得提前规划好路线。”
他还提到个细节。车机语音识别率不太行,说“打开车窗”没问题,但想让它同时调低空调温度就转不过弯来。现在他基本只用CarPlay,车载导航都懒得碰。
有次他托底了。地库出口有个坡度,底盘磕了一下。去4S店检查,师傅说这车离地间隙确实偏低,让他以后注意点。修倒是没花钱,就是心里有点膈应。
保养账单和那个12万
朋友给我看过他的保养记录。首保花了1280元,国产电车基本四五百就够了。他当时还挺淡定,觉得宝马嘛,贵点正常。
直到前阵子他问了句电池价格。
“12万多。”他跟我说这数字时,声音有点飘,“师傅说这还不算工时费。而且只能在4S店换,去外面修电池管理系统会锁死。”
我算了笔账。这车开个三五年,电池多少会衰减。到时候换还是不换,是个问题。不换吧,续航会越来越短;换吧,这价格都够买辆新的国产电车了。
二手车残值也不乐观。我在某平台看了看,一年车龄的i3,标价普遍在18万上下。新车都降到17万了,二手的自然更不好卖。
那些年轻人的选择
4S店销售跟我聊过一次数据。今年i3的客户群体,25到35岁占了六成。这些人原本看的是十几万的车,突然发现宝马降到这个价位,心态就变了。
“很多人提车第一件事,就是问能不能加装更好的车机系统。”销售说,“他们对蓝天白云标有好感,但对智能化要求也高。这两者有时候挺矛盾的。”
我在提车区见过一个姑娘,看着二十六七岁,提的是白色i3。她站在车旁边拍照发朋友圈,配文是“终于开上宝马了”。销售在旁边等着她办手续,顺便跟我说这姑娘本来看的是Model 3,但觉得特斯拉“太普通了”。
沈阳工厂和那些零件
i3是沈阳铁西工厂造的,国产化率超过80%。但我查过,电机还是德国进口的,电芯虽然是宁德时代供货,却是特供版本,跟国产车通用的那批不一样。
这意味着什么?维修成本和配件供应,可能不如纯国产链条那么灵活。朋友说他车上有个传感器坏了,4S店说要从德国订,等了两周才到货。
技术迭代也是个问题。i3用的CLAR平台,本质上是燃油车架构改的。底盘调校确实有宝马的底子,但电池包布局就谈不上多先进了。比起那些生来就是纯电平台的车,总感觉差了点意思。
朋友圈里的那个问题
朋友上个月在朋友圈发了条动态:“开了半年i3,问我值不值,我只能说因人而异。”
底下有人评论问,后悔吗?
他回了句:“不后悔,但重新选的话,大概率会多看几款再决定。”
我理解他的意思。17万买个宝马,这事本身挺有诱惑力的。但买回来之后的体验,跟想象中可能有些出入。续航焦虑、智能化短板、维保成本,这些都是要面对的。
上周末又路过那家4S店,展厅里的i3还在。红色标签依然醒目,只是围观的人比之前少了些。
我站在门口看了会儿,想起销售说的那句话——现在买宝马的,十个里面七个原本预算不到20万。
这或许就是答案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