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翻了下票房,去年中国车市大概卖了3,200万辆。这个数字不是随意瞎猜,是几大行业报告拼凑出来的,虽然样本不够大,但大致能反映出个趋势:虽然经济气氛有点紧,但车市似乎还在稳中有升,尤其是新能源部分。
碰巧我坐地铁走在路上,旁边一个中年大叔对着手机感叹:你看这车多贵啊,开个五六年就得准备一辆新车。这话让我心里一动,也许他说的点没错。根据我观察,普通家庭的换车周期在6到8年左右,这和车型、使用状况有关。多问一句,汽车折旧是不是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我大概估算,普通家用车寿命到七年,折旧率才能到50%左右,当然这个七年只是个平均水平(这段先按下不表)。
去年新能源整体销量大约在1,400万到1,500万间(体感和行业估算有点差距),大概占了整车市场的几成。去年我在一些展会走,看到两年前还乍一看新奇的电动车,现在已开始走入寻常巷陌。相比之前的价格,电动车成本其实有点白菜价的油耗节省优势,但充电这个环节我一直在琢磨。
这次国家的数据说2025年新能源销量要达到大概1550万。这个目标一看,似乎挺大,但要考虑到整个产业链的调整。电池厂、电机厂、整车厂,一环套一环,就像搭积木。为啥我觉得自主品牌还能进去?因为国内很多供应商其实都在拼命压成本,技术一点都不比中外大厂差,关键在于供应链的博弈。比作生活:你家厨房如果有四个调料瓶,一个海带,一个辣椒,一个酱油,还有点辣汁,谁掌控哪个,决定味道的核心也在这里。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一张一年前的会议资料,里面提到产业升级其实指的不是只拼规模,而更关乎品质。产值上涨6%左右(估算、样本少),对我们来说就是做得多没错,但还得看做得好。比如说,我公司一个朋友开个豪华车维修店,去年生意好像比前年多了20%,但他总说,好车的维护成本也在涨。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政策是不是其实给自主品牌留了点后路?新能源出口还能靠价格战拉一些海外市场的份额——但这是不是点背的路径?我不太确定,只是遗憾没有多准备出口数据。
我还记得,有次一个销售看我奇怪的表情,说:你别小看这20%增长率,可不光是数字,它是在告诉你:未来的车辆,既要省油,又要智能。我心想:这可是个难点啊。燃油车的技术门槛大致比新能源高点,但消费者越来越喜欢会玩的车。今年你会发现,标配的ADAS,逐渐变成标配中的标配。但我总觉得,安全性这一块,厂家心里也没底,毕竟技术还在不断迭代。
咱们回头看,出口策略呢?我倒觉得出口份额变得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出口车里,除了价格真要狠,咱们还得考虑合规。从供应链来看,欧洲那边对电池安全、排放的要求比国内严格多了(这点我没细想,但猜测或许是这样),如果能突破欧洲市场的壁垒,那真得拼命整形。国内一线厂,比如比亚迪、特斯拉,已经把二线企业的市场空间挤压得挺紧。
自己开车一道艰难的作业常让我怀疑:电池能不能真的用到十年?这个问题我问过修理工,他笑得很神秘:你还真别太信大厂宣传,说不定五六年就得换。我心想:可能啊,毕竟以安全为第一的,充电多几次,电池寿命就得打折。
说到生命周期,我记得去年我听一朋友说,他的车用了六年,平时跑得不多。现在油耗开始直线上升,电池也不灵快。理论上,电池寿命还能撑得住十年?我估算,当前的技术,电池到五六年就得换掉可能性很大。对比普通油车,也就算了,但新能源车的核心资产变得更脆弱。
这让我开始怀疑:真正的技术壁垒是不是在供应链的稳定?就像我们做饭,要有可靠的调料供应,否则菜就变味了。去年我在某工厂看到,电池上下游的厂商,关系其实挺微妙。有点像你出材料,我出技术——要保证品质一致,供应链的博弈不得不加入价格的考虑。
我最担心的,是销量数字是不是太虚一点?因市场促销、补贴、金融工具的加持,销量能不能持续?去年某车厂为了冲销量,调了点促销策略。你知道,现在很多买新能源车其实还在考虑成本,其实买家心理上,最怕的是买了之后,车会不会出问题?。
说完这些,我心里也有点乱:未来五年,谁能把握住新蓝海?我会不会变成喷子,不断标签大厂赖账或者炒作?可能吧,但我得承认,每个产业链的变化都起伏不定。产值增长6%的目标,其实可能比我理解得复杂得多。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也有个不太靠谱的小猜测,像是进口零件的关税下降、海外市场的特殊需求或许会成为未来出口的突破点?不然怎么解释去年中企还瞄准海外布局那么多?不过这真是我随便猜的,不知道是否靠谱。
没细想过:我自己的车,下次会选电动吗?还是依旧愿意打理那台油车?可触摸的小细节,是我常在车库里摇晃的那颗老旧胎压监测探头。这个小东西,虽然不起眼,却跟整车的安全感挂钩——就像电池的安全感一样,直接影响你的行驶心情。
你说呢?未来的汽车,是不是变得更复杂,但其实反映的,可能只是我们生活的小碎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