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车库里碰见邻居老李,他一边帮孙子装玩具车一边说:你那车续航还真给力,我听说你那新SUV可以跑1500公里?我顿时一笑,心里暗喜:这事儿比想像中还贴近生活。
我倒弄清楚了一件事:智己的最新LS6,不仅续航突破15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还得查查具体参数),而且还是纯电体验的——说实话,像这套搞法,和传统意识里先把电续好,再考虑配套的套路不一样。你普通家用车,百公里油耗动力的成本大概在3-4元(体感,卡余额有点少,不敢太细算),如果用电的话,百公里就得一个收费站价钱:估算0.8-1元(样本有限,别全信),挺划算。可是续航不足还是硬伤,尤其在大城市上下班,堵到吐血,电量用的我都惯算秒数了。
刚才翻了下我的旧笔记本,顺便翻看了一遍去年拍的相册,看到很多大电池的图片:那时候心想着,要不要等那一款充电快、续航长的停产的型号,现在倒想,幸运的是,智己把这个难题一股脑儿都解决了。就说这次的增程技术:别看增程这名字听着像补能,实际上比我预想的要聪明得多——它不像以前那种噪音大到吵死人、亏电时动力变形的老掉牙的方案。
我就在想,为什么这次智己能把增程技术做到那么静?我猜可能跟全域自研体系有关——也就是说,从电池管理、增程器调节、噪声控制、软件算法,都自己研发,控制精度可以更高。好比煮饭:调料比例对了,烧出来的菜就不一样。结合ERNC主动降噪技术,噪音从0.5分贝掉到0.01分贝,几乎人耳察觉不到,我倒真觉得静变成了一种体验,这才是真正的安心。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有些增程车,开起来还是会感觉那个增程器响个不停?不解决这个问题,续航再长也都没用。不像国产的智己LS6,不仅调音控制得好,关键在于非必需介入的策略。你想啊,把增程器看作大操场上的辅助角色,不是每一秒都要插手,只有需要的时候才用。
对比一下,和同价位的主打纯电车比,增程的最大优势在于长距离无焦虑。可我是不是思考得太理所当然?实际上,纯电车的快充体验也在赶,从20%充到74%,和纯电车充到63%的时间差不多。难得的是,最初我还以为增程的充电会慢些,结果发现,增程版的大电池,和纯电的差别不大。试想一下,当你能在15分钟内补能到300公里——是不是比家里等着充电桩慢吞吞的那种体验好太多?
我再次想到,我的个朋友,一个修车行的师傅,他总说:我看厉害的,是控制噪音的工夫。所以这次智己特别在山路测试上,用鱼缸验证底盘稳定性,让我想起藤原拓海新一季的剧情。你看,这不就是技术泥潭里的传说级别的操作么?底盘调校得很到位,愣是让师傅开完后都叹一句:这车真好开。他的评论让我突然觉得,国产高端新能源车,技术上的秘密,其实藏得还挺深的。
我有点迷糊,关于智能辅助功能:这车的后轮转向竟然达到18度?这是多少原厂设计的奇迹啊。转弯半径只有4.79米,狭窄的街头掉头如入平地,遇到断头路,挥手一键泊车,车就乖乖自己钻进去。是不是有人会觉得,这些功能好像追求炫酷,但实际上,便利才是硬核?我猜也有人担心复杂操作会不会出问题,但不得不说,真正用多了,就知道这其中的套路了。
讲到这里,有个问题:这么多高科技堆在一起,安全、可靠性究竟怎么样?毕竟,研发和供应链占了大部分成本,一点点瑕疵就可能导致批次不稳定。说到安全,我还记得邻居老李的好奇:这车在山路那么难走,刹车体验怎么样?我告诉他,那个制动点在精细调校上比我以往开过的同级车都强,要不是我偶尔会嫌麻烦偏偏喜欢试验极端环境,估计也不能真体验到这台车的硬核。
我得承认,关于智己又一轮央视认证的靠谱程度,我是一半持怀疑态度的。毕竟,那些官方测试,再怎么权威也难以完全反映我们平时的用车场景——我一直困惑:他们会不会只把车子推到山路上测试,真正的市区风格体验其实没那么夸张?看看这次的雪山之旅,在海拔2000米的高原上,车的表现还真让我刮目相看。
说到要不要期待,未来会不会出现智己用心做的微型暖气系统?没有特别深的技术细节,我只想说,积少成多的技术背后,是中国智造越来越细腻的心思。车中的每个按键、每项设计,都像是厂家的私房菜,暗藏玄机,我只是不知道,这些玄机什么时候才能普惠到普通用户。
不如说,今天的炫技是打底,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加贴心?我还在想:一辆车,真正能让人舒服的,不只是续航或动力,可能更多时候,是那些细节小心思——这个鱼缸背景下的底盘调校,能不能也像它的动力一样静悄悄深入人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