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式门把手频现安全漏洞!工信部新规为生命通道上“双保险”?

一、从 “科技美学” 到安全隐患:隐藏式门把手的双面性

隐藏式门把手频现安全漏洞!工信部新规为生命通道上“双保险”?-有驾

(一)隐藏式门把手的走红与隐患初显

近年来,凭借着简洁流畅的外观,能让车身线条一气呵成,极具未来科技感,以及智能化的开合体验,当车主携带钥匙靠近车辆时,门把手自动弹出,仪式感满满 ,迅速成为新能源汽车的 “标志性设计”。一时间,特斯拉、蔚来、小米 SU7 等众多车型纷纷将其作为重要卖点,仿佛不配备隐藏式门把手,都称不上是一辆 “够潮够新” 的车。
隐藏式门把手频现安全漏洞!工信部新规为生命通道上“双保险”?-有驾
但随着时间推移,隐藏式车门把手被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使用场景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其安全隐患逐渐暴露。在北方的冬季,室外温度常常低至零下十几度甚至更低,这对隐藏式门把手来说是个巨大考验。不少北方车主在冬季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场景:准备开车出门时,却发现门把手被冰雪冻结,无论怎么按按钮、拉把手,它都牢牢 “藏” 在车身里,纹丝不动。车主们不得不绞尽脑汁采取各种应急方式,有的车主心急如焚,端来一盆热水浇淋,试图让冰快点融化;有的车主则不顾严寒,直接上手暴力撬动,希望能强行打开车门。
而在一些意外事故场景中,隐藏式门把手的表现更是令人担忧。部分车型在遭遇碰撞或电路故障时,电动门把手因断电直接 “罢工”。就像 2024 年问界 M7 碰撞起火事故,车辆在碰撞后起火,情况十分危急,可此时隐藏式门把手却失效了,车内人员无法自行打开车门逃生,外部救援人员也因门把手无法正常弹出,救援工作严重受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门把手失效也成为了延误逃生的重要因素,这起事故也让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三大核心安全痛点直击用户痛点

隐藏式门把手频现安全漏洞!工信部新规为生命通道上“双保险”?-有驾

极端环境 “失灵” 常态化:在低温环境下,隐藏式门把手内部的电机、传感器等精密电子元件,就像怕冷的孩子,变得异常脆弱,极易受冻卡滞。而其物理结构,比如一些缝隙、连接部位,也容易因结冰粘连在一起。在东北等极寒地区,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是家常便饭,车主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频繁遭遇 “开门难”,甚至有车主无奈地调侃:“买了辆新能源电动车,附赠‘冬季开门特训’,每天出门都得和门把手斗智斗勇。”

隐藏式门把手频现安全漏洞!工信部新规为生命通道上“双保险”?-有驾

断电即 “锁死” 成致命缺陷:如今的隐藏式门把手大多依赖电力驱动,这就像是给它安上了一颗 “脆弱的心”。一旦车辆发生碰撞、电池短路等导致断电的情况,门把手就会瞬间 “锁死”。2025 年小米 SU7 高速碰撞事故中,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强大的冲击力导致车辆断电,车门因断电无法开启。当时车内情况危急,而车门却打不开,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 “电动化安全冗余” 的深深质疑,大家开始思考,在关键时刻,这样的设计是否会成为生命的 “绊脚石”。

隐藏设计成 “逃生盲区”:车内隐藏式内把手由于缺乏统一、明显的标识,在正常情况下,乘客或许能轻松找到,但当遇到浓烟、黑暗等紧急环境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车内视线受阻,乘客们在慌乱中难以快速定位到门把手的位置,甚至会出现 “摸黑找把手” 的惊险又危险的情况。而对于救援人员来说,由于不同车型隐藏式门把手的位置、开启方式各不相同,在救援时也难以快速判断,增加了破拆难度,这无疑在争分夺秒的救援中,延误了宝贵的时间 。

二、工信部新规 “亮剑”:四大硬核指标重塑安全标准

面对隐藏式车门把手日益凸显的安全隐患,工信部果断出手,拟出台新规,从多个维度为行车安全保驾护航。这一新规犹如一场及时雨,给汽车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安全变革,也让广大车主看到了保障生命安全的曙光 。

(一)安全冗余设计:拒绝 “断电即瘫”

新规要求电动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解锁装置或断电保护功能,这一举措切中要害。就好比给车辆的开门系统上了 “双保险”,确保在车辆断电、电路故障时,仍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车门。机械解锁装置就像是一位忠诚可靠的 “老卫士”,无论电子系统如何 “罢工”,它都坚守岗位,随时待命。以传统机械钥匙为例,即使在车辆完全断电的极端情况下,车主也能通过插入钥匙,手动转动开启车门。这种物理方式不受电力影响,稳定性极高,从根本上解决了 “电力依赖症”。在一些老旧车型中,这种机械解锁方式一直被沿用,无数次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帮助车主脱离困境,如今新规将这一理念融入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中,无疑是给行车安全增添了一道坚固防线。

(二)标识规范化:告别 “隐藏危机”

针对内把手识别难题,新规强制要求隐藏式内把手需配备荧光标识、凸起纹理等明显标记,这简直是为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指引了一条 “光明大道”。荧光标识就像黑暗中的灯塔,在低光环境下也能发出醒目的光芒,让乘客一眼就能找到。凸起纹理则通过触感为乘客提供了另一种识别方式,即使在烟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中,乘客也能凭借触摸,快速定位到门把手的位置。想象一下,当车辆遭遇突发情况,车内弥漫着烟雾,视线严重受阻,此时荧光标识和凸起纹理就能让乘客迅速找到门把手,避免了慌乱中盲目摸索,大大提高了逃生效率,彻底改变了 “密室逃脱式逃生” 的危险现状。

(三)强度与可靠性升级:经得起 “事故考验”

新规对门把手的强度与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门把手需通过动态撞击测试,模拟碰撞、翻滚等极端场景下的结构强度,防止变形卡死。这就要求门把手在设计和制造时,选用高强度材料,优化结构设计,确保在承受巨大冲击力时,依然能保持正常的开启功能。同时,电动式把手需具备防夹功能,遇阻力自动回缩,避免夹伤风险。现在很多家用电动门都具备防夹功能,当门在关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立即停止并反向打开,保护使用者的安全。汽车电动门把手的防夹功能也是基于同样的原理,从 “伤人隐患” 变为 “安全屏障”,全方位守护车内人员和车外行人的安全。

(四)全球首创:中国标准引领行业变革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规是全球首个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专项安全标准,填补了国际空白。国外市场目前尚无类似规范,中国在汽车安全领域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国在汽车行业的创新引领能力。中国汽车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追赶到超越,如今在安全标准制定上也走在了世界前列。此次新规的出台,为国内用户筑牢了安全防线,更有望成为全球汽车安全设计的参考标杆,让世界看到中国汽车安全标准的力量 。

三、行业震荡:当 “颜值优先” 撞上 “安全刚需”

(一)车企面临设计理念大考

工信部新规的出台,如同一记警钟,在汽车行业内引发了强烈的震动,车企们也不得不重新审视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理念。一直以来,隐藏式门把手凭借其独特的外观设计,成为了众多车企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卖点。它让车身线条更加流畅,充满了未来感和科技感,仿佛是汽车迈向智能化时代的标志。但新规实施后,车企们再也不能只追求外观上的酷炫,而忽视了安全性能这个汽车的核心要素。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此前公开批评隐藏式门把手 “重量大、噪音大、碰撞缺电打不开,风阻优化微乎其微”,这番言论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思。这也反映出,在追求创新和设计感的同时,车企不能忘记汽车安全的底线。未来,车企需要在美学设计与安全性能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研发出更加智能、安全的门把手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涌现出更多 “平时隐形、危时显形” 的智能变形方案。一些车企已经开始探索应急状态下自动弹出的机械 + 电动复合结构。这种设计在正常情况下,门把手依然隐藏在车身内,保持车辆的美观和低风阻;而当车辆遭遇碰撞、断电等紧急情况时,机械结构会自动弹出,确保车门能够正常开启。这不仅解决了隐藏式门把手在安全方面的隐患,还保留了其美观和科技感的特点。车企在研发过程中,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新设计进行严格的测试和验证,确保其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可靠工作 。

(二)用户声音:安全才是 “终极仪式感”

在新规引发的讨论中,用户的声音成为了重要的关注点。广大车主纷纷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其中 “东北特供版自带加热”“建议标红紧急解锁键” 等呼声高涨,这些都反映出消费者对汽车实用性的强烈需求。在他们看来,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保障自己和家人安全的移动空间,安全性能才是最重要的。
部分特斯拉车主调侃 “终于不用教消防员拆车了”,这句看似玩笑的话语,却从侧面印证了现有隐藏式门把手设计在救援场景中的低效。在过去的一些事故中,由于隐藏式门把手的特殊设计,消防员在救援时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打开车门,这无疑增加了救援的难度和风险。而随着新规的落地,用户在选车时的标准也将发生变化,他们会更加聚焦于 “安全硬指标”,而不再单纯追求科技噱头。这也促使车企更加重视车辆的安全性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中 。

四、从 “隐患频发” 到 “有标可依”:新规背后的民生考量

工信部此次出台强制性标准,本质上是对 “汽车设计以人为本” 的回归。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折射出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可能出现的 “过度设计” 倾向 —— 当车门把手从 “实用工具” 异化为 “拍照道具”,当风阻系数的微小优化以生命安全为代价,制度层面的干预恰逢其时。新规不仅是给车企划红线,更是为千万车主的 “逃生通道” 上了一把 “智能锁”—— 真正的高端设计,永远不该让用户为 “安全盲区” 买单。
#时事热点我来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