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客观事实,我们不得不提及一系列的技术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自重、载重、速度、功率、加速度、减速度,以及外形尺寸和阻力系数等关键指标。
对于cr160j,我个人持保留意见。考虑到其设计寿命长达30年,却仍采用耐候钢材料,其自重达到了52吨,这在同类客车拖车中显得偏重。相比之下,采用铝合金车厢的同类产品自重仅为42吨。
自重的增加自然对机车的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功耗的增加。以极限情况计算,一列火车以平均速度160公里/小时运行24小时,一年的运行里程就达到了140万公里,30年则高达4000万公里。即使只按极限情况的一半来计算,其电费支出也足以弥补铝合金车体与耐候钢之间的差价。
至于25t车型,其绿色的涂装和机车设计在外观上并无太大差异。票价方面相对亲民,这或许也是铁路总公司调整性价比的一个策略。
从参数上看,内饰定位上6f更接近于城际车,而25t和160j则更偏向于夜间卧铺车。
在我看来,动集的定位应当是双层枢纽城市的夜间卧铺车,若速度无法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则其意义将大打折扣。
======================
根据最新的京沪线列车时刻表对比,cr200j在速度和平均速度方面相较于25t并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由于京沪线没有直接从上海发往北京的车次,我们选取杭州至北京这一区间进行对比。
从运行图来看,动集列车在对比机车+25t的运行时间和速度上并不占优势,尤其是在考虑到中间站点的起停情况后。再考虑价格因素,虽然座位数量有所增加,但相较于多花费的近四成的费用,仅节省三小时的时间,我认为并不划算。
此外,我还想提及一等卧与软卧之间的对比。似乎一等卧在布局上有所调整,从9间变为了10间,床的宽度可能也有所缩减。而且,原先的bsp软卧车厢还配备了电视设施,尽管节目内容并不丰富,但也是一种附加的设施。
引用的论文和资料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仅在此引用相关数据,对于其中的观点并不完全认同。
虽然我对文章进行了多次修改,但始终未能准确把握其核心要点。crh6f这款车型其实更适合于小站距线路,可能并不属于国网跨局铁路列车的范畴。不过,我还是将相关的对比文章贴出来供大家参考。
最后,我想谈谈个人对于普速长途列车的看法。动集列车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好的开端,但其在车身设计上的选择却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我认为,国铁在车辆设计和材料选择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动集的车头设计值得保留,但车身部分需要进行轻量化处理,可以采用铝合金或不锈钢等轻质材料作为外壳,并使用eps防火隔热材料作为车体材料。车身尺寸可以参照复兴号进行设计。同时,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设备可以适当减少,以减轻整体重量。理想的车体重量应控制在42吨左右。当然,现代化的设施如wifi、usb接口、220v电源插座以及自动售卖机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短途版本,可以考虑采用双层结构并放弃行李架;而长途版本则可以借鉴长途汽车的错层半躺椅设计,或者采用竖向床位的单人或双人胶囊间,以提供更加舒适的乘坐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