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有驾

“变则通,通则久。”

最近走在武汉街头,发现挂着绿牌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常见,听说东风汽车刚在武汉云峰工厂迎来第3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岚图泰山车型从投产到第10万辆下线只用了7个月,这样的速度让人真切感受到,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以看得见的方式改变着生活。

一、街头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出行习惯真的变了

现在出门逛街或上班,路上每10辆行驶的车里,差不多有6辆是新能源车,这个场景放在三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模样。

记得三年前,新能源车还算是“少数派”,每10辆车中只有1辆是新能源,那会儿身边人买车总会纠结“充电方不方便”“冬天续航会不会打折”。

现在不一样了,小区里的充电桩从几个增加到几十上百个,商场、停车场也随处可见充电车位,充电和加油一样方便。

身边不少朋友换车时直接选新能源,有的说“电费比油费便宜太多”,有的觉得“开车时噪音小,坐着舒服”。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有驾

这种从“政策鼓励买”到“自己愿意买”的转变,不光是咱们开车习惯的改变,更是整个汽车产业从燃油时代向电动化时代的大转型,亲眼看着路上的绿牌车越来越多,才明白什么叫“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

二、买自主品牌的人越来越多咱们自己的车真争气

以前大家买车,不少人会优先考虑合资品牌,觉得“进口的技术好”“合资的有面子”,现在这种想法早就变了。

最新的10月数据显示,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达到68.7%,也就是说每卖出100辆车,近70辆是咱们自己的品牌。

这个数字放在十年前想都不敢想——2015年那会儿,自主品牌份额才33.2%,十年时间翻了一倍还多。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背后是咱们车企真的把技术搞上去了。

以前合资品牌靠发动机、变速箱垄断市场,现在咱们自主品牌在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造出来的车外观好看、配置丰富,续航能跑几百公里,价格还比同级别合资车实惠。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有驾

身边有个朋友最近换车,放弃了合资品牌,选了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他说:“现在国产车做工、性能都不输合资,为啥不支持自己人?”

这话听着就让人心里热乎乎的,咱们的自主品牌终于不用再“仰人鼻息”,而是靠实力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三、中国新能源车卖到全世界老外都夸有创新

不光在国内受欢迎,咱们的新能源车还卖到了全世界,而且越卖越好。

今年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51万辆,同比增长23%,新能源车是最大的增长动力。

以前总听说“进口汽车”,现在反过来了——欧洲市场上,咱们的电动车型成了热销款;东南亚、中东的街头,挂着中国品牌标志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

之前看到一个报道,德国有汽车工程师拆解了中国新能源车后说:“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真正的创新。”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有驾

这话听着就让人骄傲。

以前咱们汽车产业跟着国外技术跑,现在终于能自己搞原创、引领技术方向了。

从“别人做啥咱学啥”到“咱做啥别人学啥”,这种转变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的全球认可,咱们的新能源车正在让世界看到中国汽车产业的硬实力。

四、国家队发力新能源车发展更稳了

在新能源车快速发展的背后,还有“国家队”的支撑。

像一汽、东风、长安这些央企车企,最近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特别亮眼。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有驾

10月销量数据显示,一汽红旗新能源车卖了15431辆,同比增长66%,高端车型越来越受认可;东风汽车新能源车卖了11.2万辆,同比增长42.2%,增速比行业平均水平还高;长安汽车新能源销量11.9万辆,同比增长36%,车型从代步小车到高端SUV越来越全。

这三家加起来,占了国内新能源市场近15%的份额,成了产业增长的重要支柱。

就像东风汽车这次第3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岚图品牌不光是产量上去了,更在技术研发、供应链保障上发力,比如加大电池、电机的研发投入,完善充电设施配套。

这些“国家队”不只是追求销量,更在帮整个产业打基础、筑根基,有他们在,咱们的新能源车产业发展得更稳、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微观察年均增长5.5%中国成为全球发展“稳定器”》

中国经济网:《感受高质量发展的脉动,从四个维度看2024年中国经济》

从追赶到引领:中国新能源的“三重跨越”-有驾

本文内容由AI生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