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砍掉90万辆目标!车市寒冬背后的生存逻辑
2025年9月。
比亚迪悄悄修改了年度目标。
从550万辆降到460万辆。
整整90万辆消失了。
相当于小米、小鹏、岚图全年目标的总和。
📉 数字背后,是刹车也是自保
前8个月。
比亚迪卖了286万辆。
同比增长23%。
但完成率仅52%。
若要硬冲550万,后续月均需卖出66万辆——近乎不可能。
更严峻的是利润。
二季度净利润同比跌30%,三年首次下滑。
单车利润从8800元降至4800元。
每卖一辆车,少赚一部顶配iPhone。
价格战像无底洞。
特斯拉Model Y降至23万。
小米SU7贴着成本卖。
吉利7月在10-15万区间销量激增90%,直接挤压比亚迪主力市场。
⚙️ 内卷的代价:谁在偷偷“减配”?
行业平均利润率仅3.5%。
比卖矿泉水还低。
车企为保销量,压缩成本已到临界点。
某供应商透露:“空调压缩机利润从5%压到2%,再降只能用铝代铜”。
隔音棉变薄、芯片换平替、续航虚标……
消费者看似捡便宜,实则埋单未来风险。
一位北京车主吐槽:“买车半年,车机重启比我电脑还勤”。
🌍 出海成救命稻草?
国内销量同比下降14%。
海外却同比增长157%。
前8个月出口63万辆。
比亚迪将海外目标从80万辆上调至超100万辆。
但欧盟反补贴调查、东南亚本地化挑战仍在。
全球化不是捷径,而是另一场硬仗。
🔧 战略转向:从冲量到保命
比亚迪不再硬扛规模。
反而主动下调目标。
这是一种理性撤退。
保留利润空间。
投入智能化与固态电池研发。
比如将高阶智驾下探至7万元车型。
“以前比谁的电机转速高,现在比谁家的车不异响”。
行业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蔚来推电池租赁服务。
小鹏将KPI从销量改为客户满意度。
活下去不再靠降价,而是技术差异化与用户体验。
❤️ 给消费者的启示:便宜≠划算
降价潮中买车。
看似薅羊毛,实则赌未来。
今天省两万,明天可能多花五万换电池。
建议关注:
•品牌长期技术投入(如固态电池、智驾研发)
•二手车保值率(比亚迪部分车型残值已腰斩)
•售后网络稳定性(中小品牌或退出市场)
当老大踩刹车,意味着行业已卷到极限。
比亚迪的460万辆,不是失败,而是清醒。
市场不需要疯狂冲量,需要的是:
可靠的技术、健康的利润、可持续的生态。
价格战终会结束。
活下来的不是最便宜的,而是最扛打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