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量仅547台同比下降47.35%,这是2025年10月日产探陆交出的成绩单。 就在同一个月丰田汉兰达卖出了6956台就连日产自家的奇骏都有6050台的销量。 这个数字背后是传统燃油车在中大型SUV市场的集体失语。
11月20日洛杉矶车展即将开幕新款Pathfinder(国内对应探陆)的官图提前曝光。 更大的熏黑格栅、可发光的日产LOGO、细长的LED灯带这些设计元素都在向年轻消费者示好。 新增的“波罗的海蓝绿”车色和高配车型的20英寸轮圈试图让这款中大型SUV看起来更时尚。
设计语言的更新似乎难以扭转市场颓势。 2025年1-10月探陆累计销量仅为6284台同比下降48.43%。 终端市场价格已经出现大幅下滑官方指导价23.98万元起的车型现在终端优惠后入门价降至17.03万元左右。 用紧凑型SUV的价格买中大型SUV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效果并不理想。
内饰的升级确实更具诚意。 全系标配12.3英寸中控屏高配车型还有12.3英寸全液晶仪表支持无线Apple CarPlay和Android Auto。 无线充电面板从5W升级到15W加入了风冷散热和磁吸功能。 这些改进直指用户日常使用中的痛点。
高配车型搭载的“透明发动机盖”全景显示系统是个亮点。 通过摄像头合成画面驾驶员能够“看穿”发动机盖了解车头下方路况。 这个功能在非铺装路面行驶时特别实用尤其是对于车身尺寸达到5130mm的中大型SUV来说。
座椅布局延续了日产“移动沙发”的传统提供6座和7座两种选择。 高配车型配备NAPPA真皮座椅和前排通风加热功能。 车身尺寸方面探陆长宽高分别为5130/1981/1768mm轴距2900mm。 这个轴距数据在同级别车型中并不突出第三排空间表现一般。
动力系统的差异化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点。 海外版车型继续搭载3.5L V6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288马力峰值扭矩351牛·米。 Rock Creek越野版本经过调校功率提升至299马力匹配9速自动变速箱和全时四驱系统。
中低配车型牵引能力3500磅(约1.6吨)高配车型可达6000磅(约2.7吨)。 这个拖挂能力对于户外爱好者来说是个加分项可以轻松拖挂小型房车或摩托艇。
国内版探陆搭载的是2.0T VC-TURBO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252马力峰值扭矩376牛·米。 虽然数据上不输海外版的3.5L V6排量上的差距让部分消费者感到遗憾。 与发动机匹配的是采埃孚9AT变速箱WLTC油耗接近9L/100km且需要加注95号汽油。
用车成本是消费者考量的重要因素。 在当前油价环境下这个油耗表现并不占优势。 相比之下同价位的新能源车型可油可电日常使用成本大幅降低。 比如理想L6作为增程式SUV其百公里电耗和油耗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燃油车。
品牌影响力下滑是日产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20-30万元价位的中大型SUV市场消费者更多考虑的是理想、问界等新势力品牌或是丰田、大众等传统强势品牌。 日产品牌在年轻消费者心中的存在感明显不足。
产品定位也是个问题。 中大型SUV的消费者多为多孩家庭或户外爱好者他们对空间、舒适性和可靠性有较高要求。 探陆在这些方面其实表现不错品牌影响力和营销策略上的不足导致其优势未被广泛认知。
车机系统的体验与主流新能源车型存在差距。 虽然新款探陆升级了12.3英寸中控屏系统的反应速度和界面设计与理想、问界等品牌的车型相比还有提升空间。 在智能化成为购车重要考量因素的今天这是个不容忽视的短板。
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 2025年前10个月新能源车型在中大型SUV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40%。 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票选择那些在智能化、用车成本和牌照政策上更有优势的车型。
终端销售渠道的活力也值得关注。 相比新势力品牌直营店的火爆场面传统4S店的客流量明显不足。 这直接影响了潜客的到店体验和最终成交。 有经销商反映探陆的到店咨询量月均不足10组。
二手车保值率是另一个现实问题。 由于新车销量低迷探陆的二手车保值率受到较大影响。 三年车龄的保值率已经低于50%这进一步影响了新车的购买意愿。
产品更新节奏慢于市场变化。 虽然这次是中期改款核心的动力系统和平台架构没有本质改变。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这样的更新幅度难以引起市场强烈反响。
配置策略也存在争议。 一些实用配置只出现在高配车型上而中低配车型的性价比优势不明显。 比如“透明发动机盖”功能仅限高配车型无线充电功率升级也是全系标配入门版仪表盘仍为7英寸彩色显示屏。
售后服务网络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日产拥有庞大的经销商网络这本该是传统品牌对抗新势力的重要优势。 在实际服务体验上传统4S店与直营模式存在明显差异。
用户口碑传播效果有限。 由于保有量低探陆的真实车主反馈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量很小。 这导致潜在消费者很难获取真实的使用评价进一步影响了购买决策。
区域市场表现差异明显。 在限牌城市探陆的销量占比不足10%而在非限牌的三四线城市其市场份额相对较高。 这反映出不同市场消费者对品牌和产品类型的偏好差异。
促销政策的力度虽然很大效果有限。 除了直接降价经销商还推出免息贷款、赠送保养等政策这些传统促销手段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对比同级别燃油车型探陆的产品力其实不差。 市场正在快速转向新能源这个转变速度可能超出了大多数传统厂商的预期。 2025年1-10月中大型SUV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
经销商库存压力持续加大。 由于销量不及预期部分经销商的探陆库存深度已经超过2个月远高于行业健康水平。 这导致经销商资金周转压力增大进一步影响终端服务质量。
产品定位与品牌形象的不匹配也是个问题。 日产在消费者心中更多是家用轿车的形象其中大型SUV的产品认知度需要时间培育。 而市场留给传统燃油车的时间显然不多了。
营销资源的投入方向值得商榷。 相比新势力品牌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高强度投放传统品牌的营销方式仍然偏重传统媒体和线下活动触达效率存在明显差距。
真正令人深思的是像探陆这样产品力不差的传统燃油车为何在市场上难以获得认可? 是消费者真的不需要燃油车了还是传统车企的产品定义和营销方式已经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终端销售数据看探陆的客户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而中大型SUV市场的整体客群年龄正在向35岁左右下探。 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体验和社交属性。
产品配置的取舍反映了传统车企的思维定式。 比如保留实体按键、采用传统换挡杆等设计虽然保证了操作便利性给年轻消费者留下了“保守”的印象。
供应链成本压力也在影响产品竞争力。 由于燃油车平台架构的固有成本探陆在价格上难以与采用新平台的新能源车型竞争。 特别是在三电系统成本快速下降的背景下这种差距更加明显。
售后服务模式的区别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新势力品牌的OTA升级、上门取送车等服务与传统4S店需要到店保养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体验上的差距正在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产品迭代速度的差距更是不容忽视。 新势力品牌可以实现按月推送OTA更新而传统燃油车的改款周期通常需要2-3年。 这种节奏差异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显得尤为突出。
经销商盈利能力下降导致服务质量下滑。 由于新车销售利润微薄部分经销商将盈利重点转向售后和金融业务这有时会影响消费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市场声量的缺乏让好产品也难以被看见。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没有话题度和讨论热度的产品很容易被消费者忽略。 探陆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产品特性与用户需求的错位需要重视。 探陆强调的越野能力和拖挂功能对城市用户来说可能不是核心需求而他们看重的智能驾驶和座舱体验又正是这款车的短板。
价格策略的灵活性不足也是个问题。 虽然终端有大幅优惠官方指导价维持不变这种定价方式可能影响品牌形象也不利于明码标价的透明消费体验。
销售渠道的融合创新进展缓慢。 传统车企在尝试直营模式、商超店等新渠道时显得犹豫不决而现有的经销商体系又难以快速转型这种两难处境影响着市场拓展。
产品阵容的协同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在日产的产品序列中探陆与奇骏、逍客等车型的定位区分不够清晰导致内部竞争和资源分散。
用户运营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不足。 新势力品牌通过APP社群、用户活动等方式建立品牌忠诚度而传统车企仍然主要依靠产品本身来维系客户关系。
产品质量稳定性的优势在新市场环境下被重新评估。 虽然日产品牌在可靠性方面有良好口碑年轻消费者可能更看重科技功能和体验创新。
市场教育的方式需要更新。 对于“透明发动机盖”这样的新功能传统讲解式传播的效果有限而短视频平台的直观演示可能更有效果。
区域市场策略需要更精准。 在新能源接受度高的地区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新能源产品导入;而在传统燃油车仍有优势的市场则要强化产品实用性宣传。
品牌故事的讲述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日产的技术积淀和造车经验是宝贵资产需要用当代消费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
产品展示的重点需要调整。 与其强调硬件参数不如更多展示实际使用场景和解决用户痛点的能力比如第三排空间的实际体验、智能安全功能的具体应用场景。
销售团队的技能需要升级。 从单纯的产品讲解转向为用户提供出行解决方案需要销售顾问具备更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沟通能力。
售后服务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义。 除了传统的维修保养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是传统经销商需要思考的问题。
用户反馈的收集和响应机制需要优化。 新势力品牌通过APP直接收集用户意见并快速响应这种高互动性正是传统车企所欠缺的。
产品配置的个性化程度有待提升。 面对年轻消费者对个性化的追求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模式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跨界合作的广度可以进一步拓展。 与新消费品牌、科技公司的合作可以帮助传统汽车品牌触达更广泛的潜在客户群体。
营销内容的创造需要更多元。 除了传统的车型介绍生活方式、旅行探险等主题内容可能更容易引起目标客群的共鸣。
数字化转型的深度需要加强。 从线上触达到线下体验从购买决策到用车服务全流程的数字化体验需要更彻底的重构。
供应链的响应速度需要提升。 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传统供应链体系如何平衡成本与灵活性是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二手车业务的整合力度可以加大。 通过认证二手车业务促进新车销售形成良性循环需要更系统的规划和执行。
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更积极。 除了传统的贷款方案是否可以结合用车场景设计更灵活的金融产品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
品牌价值的传递需要更清晰。 在新能源时代日产品牌代表什么、与竞争对手的差异点在哪里需要更明确的传达。
用户体验的细节需要更关注。 从进店感受到试驾体验从交车流程到售后服务每个环节的体验优化都可能影响最终成交。
产品比较的方式需要改变。 与其与同级别燃油车对比不如主动与新能源车型比较突出自身优势坦然面对差异。
销售网络的布局需要优化。 在保持现有渠道覆盖的同时如何有效布局新能源重点城市需要更精准的规划。
员工培训的内容需要更新。 从产品知识到沟通技巧从传统销售到数字化营销销售团队的能力建设需要全面升级。
客户关系的维系需要更主动。 如何从一次性的交易关系转变为长期的用车伙伴关系需要更系统的客户关怀计划。
市场反应的机制需要更敏捷。 面对市场反馈和销售数据如何快速调整产品和营销策略是组织能力的重要体现。
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需要更精细。 从上市初期的营销造势到中期的配置调整从末期的清库到换代的衔接都需要更周密的规划。
价格体系的维护需要更坚决。 大幅降价虽然短期刺激销量长期可能损害品牌价值需要找到平衡点。
产品定位的坚持需要更有耐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保持产品特色的同时适应市场变化是个需要智慧取舍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