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车间旁边转,听到修理工跟学徒抱怨:这新电池就像个大馒头,冷却油都得包裹着,要不然散热不好。我心想,这冷却系统是不是比我想象的要复杂不少?实际上,奔奔驰的那套兆瓦级充电技术,起码在技术层面,算是很火爆的一个点,但真能大规模落地,显然还差点意思。
说到这里,我大致估算一下,兆瓦级充电桩的成本,按照少了点样本,估计单个价位(非官方,纯感官体感)大概在十几万块。你想啊,普通家庭用的普通快充,可能一千多就能搞定,但要做到兆瓦级,设备内部的电子元件、散热材料、冷却油、以及配套的电缆和接口,成本毫不逊色于一辆中级车的售价。你会不会觉得,这个投入跟我们平时买个新车的钱差不多?--这不是在夸张。
你会问:为什么奔驰要做这种实验?还不如专心把现有的电动车做好。但问题是,我一直觉得,逐步拼凑技术,然后借此拉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难点?当然多得很。比如说,冷却油的成本,估算一下,3000颗NCMA圆柱电芯的冷却油,一个饱和冷却环节,动辄几千块的成本都算合理(这个数盲猜的,不那么精确)。而你接受不?把冷却油和冷却系统打包在一起,意味着车价会往上飙升。
我还记得去年,开一台特斯拉,客户刚问:这充电快不快?我说:快倒是不快,但稳定可靠、手续简单,才重要。话虽如此,奔驰这种兆瓦充电方案,真能普及?其实我难以完全相信。一方面,国内比亚迪的兆瓦闪充已经走在量产线了,成本控制得还算不错。另一方面,奔驰天马行空的技术,虽然令人惊艳,但要在量产里推开,难度真的很大。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翻了下笔记,发现一张我家里人随手拍的照片:桌上的咖啡杯里,水没有晃动,一般来说,冷却液不会晃得明显。突然想到,冷却油这种高成本材料,要保持稳定流动和散热,压力和温控都得特别严,因为一旦漏或者堵塞,就会像个瓶颈。很多技术细节和生活中的润滑油、暖气片原理差不多,只不过规模大得多。
你们觉得,像奔驰这样,愿意花几百万去试验的技术,到底值不值得?还是说,真正突破点,还是得在基础科技上打基础,把成本降下来才能普及?我倒觉得,技术先行没错,但如果最后落地时,成了天花板,终究还是不能成为大规模商业产品。况且,充电站的铺设,也是个大事。有些细节我一直没细想过:充电桩里冷却油的回收和循环系统,是不是会比普通桩复杂得多?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比普通充电更容易出问题呢?
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真正用得起兆瓦级充电?我算了算,百公里充电能耗控制在2块钱左右(假设电费每度0.5),满电能跑到400公里,有没有觉得,这样的技术,未来会不会像小时候买的高科技那样,变成家庭必备?还是说,装备的瓶颈,还得等几年成熟才能普及。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因为,
(这段停下来,思考一下。)
市场接受度,是最难评估的。不是技术不行,而是推广成本、配套基础设施,还有车主的心态。有人会觉得,充电越快越好,但也有人觉得,一路上赶时间、担心充电站排队,比起能走更远、油耗更低的规划,也许有人更在意。
那你说,未来的高速充电会不会像高速公路一样普及?我觉得,有可能。只技术要先从成本、可靠性上死磕,这才是硬道理。
回头想想,奔驰的这些努力,实际上是在试图打破充电便宜但慢的魔咒。如果能把兆瓦级充电变成普通人能用得起的技术,那就真像我妈以前说的:你得先把锅烧热,到炉子上烧一会儿,才能出菜。
这边又想到一个细节:充电桩的插头设计。是不是也会跟传统插头不一样?会不会像手机充电口那样,每年都换一版?到底为了应付兆瓦电流,插头设计会不会变得更庞大?这种变化,未必能被普通用户理解或适应吧。
你也不妨猜一下:未来的充电速度,到底会不会达到瞬间充满,像电影里那样?我猜,也许还得再等等。毕竟技术再快,也要考虑到电网承载力,尤其是在电力紧张的环境中。
我最担心的还是,大家期待这种高端黑科技普及后,能像手机一样随时用上,但真要做得顺畅,不止是技术问题,还得社会基础设施匹配。难不难?我觉得不算太难,毕竟,平时生活中的充电宝、充气泵都能用上这些技术的原理。
但会不会有一天,充电变成了一种LUXURY,像我上次去瑞士看冰川,看到有人排队拿特殊的高端充电器,心想:技术再牛,市场还得考虑谁买单。
这么一想,我突然觉得,一个小细节或许能说明问题——那天看一个工厂操作员,手里抱着一个超大容量的石墨烯电池样品,随口说:这个又贵又重,但续航不错。一些底层的材料,成本和重量的天平怎么拿捏,就是技术的试金石。
你会不会觉得,所有这些高端技术,只是给极少数人设计的?大部分普通人恐怕还得吃几年普通电池的苦头。
还真不知道,未来是否有人会愿意为这种快到逆天的充电技术买单?要不要等更成熟的方案出来,就像当年智能手机从啪啪机发展到大屏幕那样,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与折腾。
我在想,除了技术和成本,心里那点小担忧是——电池和充电设备会不会变成个性化消费品?有天出门,带个特别的充电宝就跟带手机壳一样,是不是也得定制?
哎,这个问题真有趣。你会说:那你还想得太复杂。也许吧,但我相信,推动科技的背后,还是一堆不安和期盼相互交织的。
像我曾经给客户介绍新车,最怕的,总是用高大上的功能说服他们,但他们更在意的,还是用车的那份省事。所以,如果未来的兆瓦级充电能解决这些 workflows上的痛点,或许,市场自然会迎来新的一场变革。
不过——(这段我还没完全想好结尾)你觉得,未来谁会是那个最先接受兆瓦充电的先锋用户呢?我猜,可能是那些折腾出个新玩法的创新者。还是说,早就被科技绑架的投资者?都对,也都不对。
所以,我还得继续观察。毕竟,手机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技术再牛,也得水到渠成才能广泛普及。不然,还是那句话——下一次充电,我们该多期待点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