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车便宜了14万,却没人抢着买,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想想“豪车”到底值不值?
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在消费市场里,降价通常是点燃热情的火柴——尤其是对动辄几十万的豪车来说,便宜个几万都可能引发抢购。可如果一辆德系SUV直接官降13.99万,价格打到40万出头,按理说已经逼近国产豪华品牌的主力区间,为什么消费者还是站在原地,观望、犹豫,甚至转身离开?
这不是虚构的案例,而是眼下大众途锐正在经历的真实困境。作为大众品牌旗下唯一的旗舰SUV,途锐曾是“德系品质”的象征,与保时捷卡宴、奥迪Q7同平台,一身硬核技术,却在终端市场节节败退。即便经销商疯狂让利,部分地区裸车价已跌破40万,它依然卖不过加价的丰田陆巡,也拼不过配置堆满的小鹏G9。
为什么?我们习惯性地把车卖不动归结为“价格太高”,可当价格不再是门槛时,问题就暴露得更赤裸了——人们不再为“过去的辉煌”买单,哪怕它曾站在德系金字塔的顶端。
让我们先拆解一下这个“降价14万”的真相。途锐的官方指导价从58.98万起,顶配逼近90万,而如今入门版裸车价跌至45万左右,确实诱人。但问题是,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他们知道,这14万的“让利”,一半是市场倒逼,一半是品牌自救。你降价,是因为你卖不动,而不是你突然大方了。这种被动感,反而削弱了豪车应有的“价值光环”。
更关键的是,今天的消费者买的不再是“车”,而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未来技术的押注。 而途锐呢?它像一个穿着西装、皮鞋锃亮的老派绅士,技术扎实,底盘稳重,但当你坐进车里,打开车机,想用语音导航、OTA升级、自动泊车时,它却像个跟不上节奏的长辈,一脸茫然。
对比一下,理想L系列、问界M9这些新势力车型,哪怕品牌历史短,但智能座舱、辅助驾驶、空气悬架一应俱全,还能远程控车、自动召唤。年轻人愿意为这些“看不见的软件”买单,而途锐还在强调“激光焊接车身”“托森差速器”——这些术语在懂车的人眼里是亮点,在大众消费者眼里,却是“听不懂,但大受震撼”。
甚至有个朋友跟我说:“我宁愿加10万买宝马X5,至少开出去别人知道我开的是宝马。” 这句话扎心,却道出了途锐最大的软肋——品牌力断层。 大众是“国民品牌”,但“国民”和“豪华”之间,隔着一条认知鸿沟。你可以说途锐是“低调的德系实力派”,但在社交属性强烈的今天,低调往往等于“没人认得”。
再看使用场景。十年前,一辆德系SUV意味着长途穿越、山路征服、风雨无阻。可今天,城市通勤、商圈打卡、亲子出行才是主流。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能不能自动泊车?能不能手机控温?能不能语音调音乐?途锐的硬派越野能力,在城市里几乎无用武之地,反而油耗高、车身重、停车难成了负担。
有意思的是,德国人自己也在反思。大众集团最近的战略调整中,明显加大对软件和电动化的投入,ID.系列虽然起步慢,但方向清晰。可途锐作为燃油时代的旗舰,却成了“技术遗孤”——它太像一款为上一个时代打造的完美产品,却没能及时进化出适应新规则的基因。
我们甚至可以做个思想实验:如果今天大众推出一款新旗舰,叫“V-Tech”,纯电平台、全栈自研智驾、可变悬架、AR-HUD,价格50万,你会不会多看一眼?大概率会。可途锐的问题是,它背负着“德系豪车”的历史包袱,既要维持体面,又难以下定决心彻底革新。
所以,途锐的冷遇,不是一次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传统豪华价值体系的松动。当“三大件”不再是唯一标准,当“智能”和“体验”成为新的信仰,那些固守机械崇拜的品牌,正在被重新定义。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的豪车,究竟该由谁来定义?是百年德系的工艺传承,还是中国新势力的速度与交互?当一辆车能自己开进地库、记住你的咖啡口味、在堵车时放一首舒缓音乐——这些“温柔的科技”,会不会比“百公里加速6秒”更打动人心?
途锐的降价,像一场迟来的告别。它提醒我们:在汽车业的剧变中,再深厚的底蕴,也抵不过时代的转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