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雷军拿着紫水晶车漆样板说“媲美劳斯莱斯”时,保时捷 Exclusive Manufaktur 工厂的工匠或许正在摇头——毕竟他们的客户愿意花3万美元,把车漆调成“初恋口红的色号”。但当小米 SU7 Ultra 的车主晒出24K金车标和四色锻造轮毂,总价仅多花10万元时,整个高端汽车定制市场突然意识到:那些被西方品牌用“手工叙事”和“百年历史”包裹的溢价泡沫,正在被中国供应链的钢筋铁骨戳破。
一、传统豪华定制:用“稀缺性”编织的利润密码
保时捷 Exclusive Manufaktur 业务的账本,藏着高端定制的核心逻辑。花旗分析师哈拉尔德·亨德里克斯的数据显示,这项业务每年能带来56亿欧元收入,其中25亿欧元是纯利润——利润率高达44.6%,比保时捷整车业务平均利润率(约18%)高出两倍多。支撑这一暴利的,是“稀缺性溢价”的三重魔法:
第一重魔法:手工神话。 柏林爱乐乐团指挥的定制911 Turbo,非要用“贯穿门把手的轻量化结构”,听起来像是黑科技,实则是把批量生产的部件拆了重拼;卡塔尔王室的7辆959,标配“水牛皮内饰+镀金排气尾管”,水牛皮比普通牛皮成本高3倍,但售价能翻10倍——“手工”在这里不是工艺必要,而是“我能为无关紧要的细节花钱”的身份宣言。
劳斯莱斯
第二重魔法:颜色霸权。 保时捷的190种定制色,本质是用“调色盘垄断”制造焦虑。客户可以选“婴儿毯色”“球队球衣色”,但前提是支付3万美元“独家调制费”——即便车漆原料成本仅占10%,剩下的90%都是“你找不到第二家能调这个色”的品牌税。更狠的是,这些颜色从不量产,每台车都要“单独调色”,进一步强化“稀缺感”。
第三重魔法:时间杠杆。 定制周期越长,溢价越高。保时捷的“特殊车漆”需要等3个月,“个性化内饰”要等半年,客户反而觉得“越难等越值钱”。这种“饥饿营销”背后,是祖文豪森工厂有限的产能——人力和空间制约让定制业务成了“故意不满足需求”的利润工具,而非真正的客户服务。
二、小米的“降维武器”:把“手工奢侈品”拆成“工业平权品”
雷军说“紫水晶车漆媲美劳斯莱斯”时,没说的是背后的“中国供应链拆解术”。50小时手工抛光听起来很“奢侈”,但小米的玩法和保时捷完全不同:
第一步:把“纯手工”拆成“机器打底+手工收尾”。 紫水晶车漆的预处理(脱脂、电泳、中涂)全由机器人完成,精度比人工高30%;只有最后的镜面抛光用人工,50小时里35小时是机器干的,15小时是人工。这样既保留了“手工参与”的叙事,又把单台车的工时成本从保时捷的200小时压缩到50小时——成本降75%,但“手工故事”没丢。
劳斯莱斯
第二步:用“规模定制”摊薄独家成本。 保时捷的24K金车标只给“特殊客户”,小米直接把它放进SU7 Ultra和YU7 Max的选配清单——两款车月销合计破5万,金车标供应商接到10万套订单,单套成本从保时捷的8000欧元压到8000人民币。同理,四色锻造轮毂找的是给蔚来ET9供货的浙江万丰,用“同模具多颜色”策略,让定制轮毂比保时捷便宜60%。
第三步:价格锚点精准卡位“新富裕焦虑”。 SU7 Ultra起售价52.99万,定制加价10万,总价63万;保时捷911 Turbo起售价190万,选个车漆+轮毂就得加30万,总价220万。小米瞄准的不是买911的超富人群,而是“能花10万但不愿花30万买品牌溢价”的新中产——他们年收入80-200万,开50万的车不寒碜,但花200万买“颜色特权”会肉疼。这波人在中国有多少?招商银行《2024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可投资资产1000万-5000万的“新富裕阶层”已达316万人,且年均增长12%——这才是小米真正的猎物。
三、被击中的“七寸”:传统豪华品牌的“供应链惯性陷阱”
保时捷不是没反击。今年9月,它在中国推出“911定制快享计划”,把部分颜色的定制周期从3个月缩到1个月,但价格只降了5%。为什么降不动?根源是“供应链惯性”:
德国制造的“柔性之困”。 祖文豪森工厂的生产线是为“标准化量产”设计的,定制车需要单独排产,每多一台定制车,就会打乱整条产线节奏。而小米的SU7 Ultra生产线在江苏常州,本身就是为“模块化定制”设计的——车漆、轮毂、内饰在总装前可自由组合,像搭乐高一样,定制车和标准版能共线生产,成本几乎无差别。
品牌滤镜的“反噬”。 保时捷不敢降价,怕“自降身份”。如果把3万美元的车漆降到1万美元,老车主会觉得“我的定制车贬值了”,新车主会怀疑“以前是不是被坑了”。这种“品牌维护成本”让它陷入两难:不降,客户被小米抢走;降了,利润和品牌溢价一起崩。
反观小米,根本没“高端包袱”。它从手机时代就擅长“性价比高端”——用iPhone 17一半的价格做相似配置,现在把这套逻辑搬到汽车定制:你保时捷的金车标卖8万,我卖1万,但我告诉你“这是24K真金,只是没贴保时捷标”;你说手工漆好,我就把50小时的抛光过程拍出来发抖音,让用户看到“我没偷工减料,只是供应链更高效”。
四、终极趋势:高端定制从“身份特权”到“消费自由”
花旗分析师说“小米定制业务最多贡献1%-2%收入”,这话没错——但漏掉了更重要的信号:小米正在把“高端定制”从“超小众奢侈品”变成“大众可选消费品”,就像当年智能手机把“拍照功能”从“专业相机特权”变成“人人可用”一样。
这种“消费平权”不是坏事。当小米用10万定制金车标、锻造轮毂,倒逼保时捷把车漆价格从3万降到2万;当更多中国品牌跟进,把“水牛皮内饰”“镀金排气”的价格打下来,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定制,但至少“想定制时,不用为品牌溢价多付300%的钱”。
保时捷们该慌吗?或许不用慌,但必须改。要么像小米一样学“供应链拆解术”,用工业化手段做定制;要么把“手工叙事”升级成“真·独家技术”,比如研发“自修复车漆”“智能变色膜”这种小米暂时做不到的黑科技。最怕的是抱着“百年历史”的老黄历,以为“客户会永远为情怀买单”——在中国市场,情怀早已被“性价比”和“真材实料”教育得明明白白。
雷军说“希望更多人享受到顶级豪车的定制服务”,这话听着像营销,但背后藏着一个更硬的逻辑:当中国供应链能把50小时手工漆、24K金车标做到“中产可及”,高端定制的游戏规则,就该换中国人来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