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国产车销量榜单一出,舆论场就沸反盈天了。比亚迪一骑绝尘,这事儿仿佛板上钉钉,毕竟马路上穿梭的比亚迪,那真是俯拾皆是。但吉利银河异军突起,小米汽车忝列前十,这就颇堪玩味了。
坦白讲,这份销量数据,既在情理之中,又有些始料未及。比亚迪的独占鳌头,佐证了新能源这条蹊径,至少眼下看来,是择善固执了。但其他品牌的境况,就让人觉得车市这汪深潭,着实莫测高深。
先赘述比亚迪,21万辆的销量,何等量级?用“断层领先”来描摹,委实毫不过分。这背后,是比亚迪在技艺上的孜孜以求,也是它在商埠上的精确定位。但隐忧也随之而来,一枝独秀,真的可嘉吗?
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比亚迪的功成归因于“技艺精湛”和“商略高明”时,是否忽略了它背后坚实的供应链整合能为和庙堂之上的政策扶持?须知,汽车行业亘古并非单纯的市场竞逐,它牵涉到太多的利益攸关方。
吉利银河的崛起,宛如一匹脱缰之马,横空出世。6.7万辆的销量,力压老牌劲旅五菱汽车,着实令人刮目相看。这昭示着什么?昭示着消费者对于新牌号、新工艺的接受度日渐增高了。但银河能长盛不衰吗?这还真未可遽断。毕竟,新能源汽车的阋墙,方兴未艾。
再说小米汽车,初试啼声便跻身前十,雷军想必夜阑人静时亦会忍俊不禁。但静下心来忖度,小米贩售的当真是“车”吗?或许,它兜售的是“科技感”和“性价比”,甚或是“情怀”。小米的凯歌,也给其他造车新势力敲响了警钟,造车,不单是造车,更是营造“生态”。
然而不得不说,理想、零跑、小鹏这些老资格的造车新势力,日子亦不甚宽裕。纵然悉数位列前十,但较之比亚迪,差距仍然判若云泥。况且,它们面临的困境也日趋严峻,既要迎战传统车企的转型,又要招架新品牌的冲击,可谓是顾此失彼。
与泛泛认知相左,传统车企并未偃旗息鼓。吉利、长安、奇瑞,依旧盘踞着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尤以奇瑞为甚,虽则位列第六,但3.5万辆的销量,亦足以说明它在燃油车市场依然具备强大的号召力。但疑问在于,奇瑞的转型步伐,是否稍显迟缓?
事实上,汽车行业正经历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新能源、智能化、网联化,这些浪潮正涤荡着整个行业。而在这场变革中,谁能执其牛耳,谁就能赢得未来。
尤值一提的是,榜单上尚有一些“韬光养晦”的品牌。譬如,坦克汽车,一个主打硬派越野的品牌,销量亦逾万辆。这说明,细分市场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单从销量数据着眼,极易予人一种“赢者通吃”的幻觉。但实际上,每个品牌都有其安身立命之所。关键在于,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打造自身的特色,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我们仅看到比亚迪的“断层领先”时,是否忽略了其他品牌在细分市场的戮力同心和上下求索?汽车行业的发展,需要百卉含英,而非一花独放。
末了,忆起了前几年风靡的那句箴言:“处在风口之上,猪亦能扶摇直上。”但现在看来,单凭风口是远远不够的,还须具备真才实学。汽车行业,终归还是要靠工艺、靠产品、靠服务说话。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择选多了,总是幸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