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ID系列更名,ID.2 all改叫ID.Polo,高层解读背后原因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值得聊聊的,那就是德国大众,这个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在给自家电动车起名字这件事上,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可能很多人还记得,大众前几年推出的纯电动车都叫“ID.”系列,像是ID.4、ID.6,听起来科技感十足,很有未来的味道。

可就在前不久的慕尼黑车展上,大众却告诉大家,以后他们的新电动车,准备重新启用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了,比如,未来的电动小车可能会叫“ID.Polo”。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了,大众这是什么操作?

是创新乏力,开始回头吃老本了,还是说这背后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一步大棋?

要弄明白这件事,就得从大众品牌最近的一些变化和高层的思路说起。

大众新上任的中国区负责人齐泽凯,在和媒体交流的时候,就把这个原因讲得很透彻。

他说,大众这么做,最核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一眼就能认出,这还是一台“纯正的大众汽车”。

这五个字听起来有点官方,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大众希望告诉所有消费者,不管汽车的动力从烧油变成了用电,但大众车骨子里那些最根本的东西,比如扎实、安全、可靠、好开,这些精髓是永远不会变的。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当听到“ID.3”或者“ID.4”这样的名字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一个全新的、需要花时间去了解的电子产品。

它很新潮,但也有些陌生。

可如果听到的是“电动Polo”或者“电动高尔夫”,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大众ID系列更名,ID.2 all改叫ID.Polo,高层解读背后原因-有驾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Polo、高尔夫、速腾、迈腾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一个车型代号,它背后承载的是一段段的记忆和长久以来建立的信任。

它可能是你人生的第一辆车,陪你风里来雨里去;也可能是你家里开了十几年依然勤勤恳恳的老伙计。

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和信任感,是任何一个全新的数字代号都无法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

大众正是看准了这一点,他们想用这种最直接、最能唤起情感共鸣的方式,来打消一部分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疑虑,告诉大家:别担心,这还是你认识的那个大众,只是它现在更环保、更智能了。

这个命名策略的调整,尤其可以说是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中国市场对大众来说太重要了,这里有超过五千万的大众车主,这是一个无比庞大的用户基础。

现在国内买车的人里,有超过一半都是换车或者增购的,也就是说,他们已经有过完整的用车经验。

对于这几千万的老车主来说,当他们考虑换一辆电动车时,“ID.Polo”这个名字的吸引力,可能要远远大于一个陌生的“ID.2 all”。

大众ID系列更名,ID.2 all改叫ID.Polo,高层解读背后原因-有驾

这是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能极大地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和心理门槛。

大众等于是在对自己的老用户们喊话:“嘿,老朋友,你以前开着很顺手的那台车,现在有电动版的了,要不要来试试?”

其次,这么做也能解决一个一直以来困扰消费者的问题,那就是大众在中国有几家合资公司,产品线非常丰富,有时候名字会让人有点犯迷糊。

比如同样一款车,在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那里可能就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像ID.4 CROZZ和ID.4 X,普通消费者不花点功夫研究还真分不太清。

如果未来大众的电动车产品越来越多,命名再五花八门,那消费者只会更加头大。

现在好了,统一回归到经典车型的命名体系下,比如以后紧凑型电动轿车都围绕“ID.Golf”来命名,中型电动SUV都围绕“ID.Tiguan”来命名,整个产品线一下子就变得清晰明了,不管车是在哪个工厂生产的,消费者一看名字就知道这车大概是什么级别、什么定位,选车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当然了,光改个名字肯定不够,车要是不好,叫什么都没用。

大众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在调整命名策略的背后,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真金白银”的巨大投入。

大众ID系列更名,ID.2 all改叫ID.Polo,高层解读背后原因-有驾

过去几年,大众一直在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他们在合肥成立了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招募了三千多名工程师,这些人不为别的,就专门为中国市场研发软件、智能驾驶这些我们最看重的功能。

而且,大众还一改过去高傲的姿态,非常务实地选择和中国的本土优秀企业合作。

比如,它旗下的软件公司CARIAD中国,就跟地平线合作开发芯片和算法,甚至还和小鹏汽车达成了深度的技术合作。

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在2026年看到的那台“ID.Polo”,将不再是很多人印象中那个车机反应慢、智能化跟不上趟的“德系顽固派”。

它的车身、底盘和安全性能,依然是大众最擅长的德系标准,坚固又可靠;但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就是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功能,将会融入中国最前沿的技术和理念,变得更聪明、更懂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这种强强联合,用德国的筋骨,配上中国的智慧,才是大众真正想带给中国消费者的“纯正的大众汽车”。

这既保留了大众的核心优势,又补齐了在智能化时代的短板。

从大众在车展上展示的概念车也能看出,未来的大众设计会变得更加简洁,强调一种“技术美学”,就是把复杂的功能用最简单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开车变得更轻松。

总而言之,从一个简单的车型名字变化,我们能看到的是大众这个庞大的汽车帝国,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变革。

它不再仅仅是把德国设计好的车拿来中国卖,而是真正开始在中国,为中国人,设计和制造汽车。

这个信号,比任何华丽的广告语都来得更加实在和有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