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混动为过渡,本田谋划2030年前推出超10款新混动车型,稳扎稳打布局电动化转型新时代

开着一台混动CR-V,堵在路上,油表指针跳了跳,我忽然想起几天前和一个老维修工的对话。他说:别看混动省油,像本田这套技术,能省不少,但得看你怎么用,不然也就跟普通油车差不多。我当时没多想,今天倒觉这话挺有道理。

本田这几年在混动上动作频频。估算一下,从2015年算起,雅阁混动车型销量年均增长大概15%-20%(体感),热度没降。这个十多个新混动车型的规划,不算豪华,反而稳当——毕竟纯电还没铺开,它得先保住这座桥。但你有没有想过,同价位的丰田混动车,这两年给人的感觉更成熟?至少你走进销售店,能切实感受到丰田混动车多样化的优势。本田呢,有些车型还是给人半吊子的印象。

以混动为过渡,本田谋划2030年前推出超10款新混动车型,稳扎稳打布局电动化转型新时代-有驾

说到混动技术,我曾把它想象成厨房做菜,内燃机是火炉,电机就是辅助的电磁炉,混动就是双灶台兼顾,效率最大化。可实际上,厂商的供应链管理像是厨师的备菜流程,配件一缺就得变着法儿调整菜单。本田这套混动系统好,背后是精细管理;但也怪不得有时候,车型断断续续的,像CR-Z。比如我听说有部件供应商当年因为材料涨价,直接让开发中断了好几个月——(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条2019年和销售一块逛展会的细节,他当时说:本田混动车的电池包设计特别巧,空间利用率高,但换个角度,维修复杂度也挺高的。我当时没细想,觉得这说得太专业,现在回想,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车型保养成本并不比纯燃油车低多少的原因。这车养起来到底省不省钱?你们心里没点数吗?

以混动为过渡,本田谋划2030年前推出超10款新混动车型,稳扎稳打布局电动化转型新时代-有驾

说到电动车,本田的0系列我算了算,第一款SUV2026年量产,距离现在三年多。换算成研发周期,在车圈不算快,但也不慢。可你注意到没?这趟车的设计大概是继承了概念车的方正轮廓,但量产会不会像某些对手那样极端前卫?这我倒真有点疑问——毕竟消费者还是更惯买家门口能看到的范儿,不是吗?

不过说回来,本田这套策略我之前有点太武断了,觉得他们靠混动就是拖延,撑不起转型。实际看他们动作,也挺细致:研发和市场是两头牛,开发新混动车,稳稳地接住市场;同时加快电动车布局,像拉扯两条绳子。厂商的供应链更像是拉锯战,你得一头拉着混动的产线顺畅,一头不能耽误电池和电控的进度。这两边平衡太难,我意思是,不是单纯拖时间那么简单。说到这一块,我想你们有没有好奇过,本田怎么协调这么多供应商的角色?而且能不能持续?这挺耐人寻味的。

反过来对比,丰田这几年在电动车上也没全力出击,更多是在混动和氢燃料间徘徊。本田选择猛推混动,似乎更像是安全牌。可是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买账?尤其那些已经切换纯电的年轻群体,感觉混动就像是一种妥协,你们觉得呢?

以混动为过渡,本田谋划2030年前推出超10款新混动车型,稳扎稳打布局电动化转型新时代-有驾

我就曾经遇到一个朋友,买了本田混动,开了不到两万公里,他半开玩笑跟我说:这车就跟我老婆说的‘慢慢来,别急,电动那个明年肯定会便宜点’一样。我自己也有点嫌麻烦,新能源太快变,怕买个半成品,最后被甩在坑里。哪像纯电,虽然起伏大,但一旦成型,那有种全新物种的冲击感。

对了,插一句我的猜测,本田之所以加码混动,可能还跟全球不同市场波动有关,混动车型对那些偏高国家有天然优势(估计)。这个是我没细想过的,纯属推测,可能跟它们的供应链和市场布局策略有秘密关联。

以混动为过渡,本田谋划2030年前推出超10款新混动车型,稳扎稳打布局电动化转型新时代-有驾

临场小计算一下,我手里的CR-V混动版,油耗大概5.5L/100km,7元/L算,每百公里成本约38.5元。对比同级别纯燃油车大概7L/100km左右,百公里成本多了10多块钱(样本有限),长期下来,这省下来的一点点,就能抵得上修理保养成本高的劣势吗?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感觉这个话题牵扯太多:技术更迭、市场策略、消费心理、供应链复杂度……汽车行业真是个大杂烩,不是单纯看数据就能讲明白的。大家会怎么权衡,买这种过渡型混动?还是直接跳纯电?好奇你们怎么想。

以混动为过渡,本田谋划2030年前推出超10款新混动车型,稳扎稳打布局电动化转型新时代-有驾

而我的CR-V还在发动机和电机之间平稳切换,仪表盘亮起的那抹蓝光,很安静。每次堵车时,车内静谧得像咖啡店的角落。这个细节,好像能告诉我什么,那种未来到底是慢慢来,还是言犹未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