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本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说得好像中国高铁真就没招儿了似的,就得原地熄火?我昨天看到这消息,第一反应就是,“嗯?怎么这么绝对?” 搞得好像我们之前建高铁都是靠别人施舍的一样。这话说得,就跟看别人家孩子考砸了,你在一边幸灾乐祸,说“看吧,我就说他不行”。
别说,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路透社前两天就有报道,说日本住友金属工业和德国的西门子,这两家可是全球高铁车轮这块儿的大头。据我查到的资料,他们确实是掌握着核心技术,而且供应给中国的高铁车轮,那技术水平,那质量,确实是牛。而且,你想啊,高铁这玩意儿,安全第一,车轮更是关键中的关键,一点儿马虎不得。所以,国内真想完全自主,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搞定的事儿。
这事儿往深里说,得从中国高铁这二十多年的发展说起。一开始,咱们确实是学习、引进,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高铁车轮这种精密部件,确实曾经是我们的短板。我翻了翻一些行业报告,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高铁车轮的研发可谓是步履维艰。记得当时有专家就说过,这车轮的材料成分、制造工艺,还有那成型的精度,要求高得离谱。关键的材料成分比例,还有那冶炼过程的控制,以及后续的加工精度,差一点点,那安全系数就大打折扣。
你看,1996年,中国就启动了“准高速铁路技术引进和研发”项目。后来,引进日本新干线、德国ICE、法国TGV等技术,在引进的过程中,车轮技术也伴随着引进了。但引进技术,终究是别人的东西,受制于人是迟早的事。尤其是在这地缘政治这么紧张的当下,断供这种事儿,发生的概率就更大了。
住友金属工业,这家日本公司,在全球高铁车轮市场份额大概占了六七成,西门子也差不多。这两家一联手,那影响力可想而知。他们的车轮,据我看到的一些技术资料,在耐磨性、疲劳寿命、还有抗冲击能力上,都做得非常出色。而且,长期以来,国内一些高端动车组,特别是京沪高铁这种速度快、载客量大的线路,用的就是这些进口车轮。2022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现在叫国铁集团)披露的数据显示,高铁的运营里程已经突破了四万公里。这庞大的运营体系,对车轮的消耗和维护,那是个巨大的数字。
可事情就怕“可”。自从2017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旗下的北方重工,就声称掌握了高铁车轮的制造技术。而且,还拿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他们的目标就是打破国外垄断,实现100%的自主可控。我查了一下,北方重工在2020年左右,就已经实现了高铁车轮的批量生产,并且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地的铁路局进行试用。也有一些公开报道提到,中国南车(现在的中国中车)也在积极研发。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技术是可以研发,但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能够大规模、稳定地供应,这中间的坑多了去了。就像你学做一道复杂的菜,配方知道了,步骤也清楚,但真做出来,味道可能就差了那么一点意思。而且,高铁车轮的检测标准、认证流程,那也是非常严格的。你得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你的产品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安全运行。
所以,日本和德国说“不卖”,我一点都不意外。这是他们的一贯策略。过去我们在芯片、高端机床、航空发动机上,不也经历过类似的“卡脖子”时期吗?每一次,我们都得从头开始,咬着牙往前冲。到了高铁车轮,又是这么一个路子。
我跟你说,这事儿没那么悲观,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北方重工也好,中车也好,他们一直在努力。我看到一些数据,说国内高铁车轮的国产化率正在稳步提升。在一些非高速线路,或者一些老旧车型的替换上,国产车轮已经投入使用了。但要全面取代住友和西门子,特别是在时速350公里以上的高端动车组上,可能还需要时间。
而且,你得考虑到,国际上的竞争是动态的。就算我们现在技术赶上来了,他们也在不断进步。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可能又会成为他们新的优势。这是一个持续的赛跑。
这事儿,就像你家里装修,本来打算买某个品牌的进口瓷砖,结果对方突然说不卖了。你肯定得赶紧找替代品,但心里总会嘀咕,这个新牌子的,到底跟原来那个一样好用吗?耐用吗?会不会过两年就褪色了?
所以,日本德国联合断供,这消息是挺让人不爽的,但我更想知道的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到底能不能顶上去?那些声称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他们生产出来的车轮,实际的性能和可靠性到底怎么样?那些我查到的“试用”和“批量生产”,是真的能扛住全国高铁的运营压力,还是仅仅是个开始?如果现在就说中国高铁要熄火,那之前那些投入,那些努力,不就白费了吗?咱们真正需要面对的,不是那帮外国人的断供,而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到底能不能真正地“硬起来”。
声明:本文90%以上的内容是我自己写的,少部分素材是借助AI工具帮助查找和核实信息,所有内容我都仔细检查过。图片素材都是真实的,文章的目的是传递正能量,避免低俗和不良内容,希望读者理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