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现在航班上的“宝座”,好像越来越“单薄”了?单薄到什么程度呢?某航司最近捯饬了一批新款“倚靠”,号称“纤薄”,明摆着就是要——多塞一排“肉票”进去。听着是不是有点闹心?
航空公司自然是喜上眉梢,多一排“肉票”,意味着更多的进项,更多的油水。航宇嘉泰,这“倚靠”的操办方,也跟着扬眉吐气,佐证了自己的能耐。可“肉票”们呢?我们真个是得了实惠吗?
操办方说了,别慌,这“纤薄”不是让你坐得更憋屈,反倒腿部空间还舒展了些,腰部也优化了。听着很熨帖,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软榻厚实才安逸,这道理谁都懂。航班“倚靠”也一样,薄了,硬了,长途跋涉下来,腰酸腿疼是少不了的。
这桩事里藏着一个挺微妙的盘算: 航司想多捞金, “肉票”想坐得舒坦点, “倚靠”操办方想佐证自己能做到 “既要…又要…”,可常情往往是,各方都做了让步,而这让步的天平,似乎老是更倾向于 “捞金”那一边。
你说这“倚靠”瘦身,是不是意味着本钱也缩水了?航司省下来的钱,会不会匀一点给“肉票”,比方说票价更亲民?好像… 并无此事。票价该涨还是涨,促销活动永远是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这事儿其实挺像挤牙膏。航司挖空心思从每个环节里抠出一点油水。“倚靠”薄一点,分量轻一点,就能省油,能多捎点货。仅这一个数字,就足以说明问题的端倪: 每架飞行器减重400公斤,一年就能少排放5吨碳。听着是环保了,可减的分量,说白了,还是从“肉票”的适意度里 “榨”出来的。
有人说,这“倚靠”设计精进了,人家操办方都说了腿部空间还变大了呢!可我们扪心自问,是真个大了一点,还是只是 “觉得”大了一点?更窄的扶手,更短的扶手,真个是为了“肉票”的舒坦,还是为了让空间利用率更高?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为技术精进时,是否忽略了航司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动力?
当然,航司也有难处。行市胶着,本钱高昂,不开源节流,日子不好过。廉价航更是把 “抠” 字发挥到了极致, “倚靠”间距恨不得让你把腿蜷起来。
与普遍认知相悖,实情是,这股风气并非敝国独有,环球航司都在想方设法提高座位密度。这背后,是航空业残酷的生存法则。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此置若罔闻。航司追逐利润无可厚非,可“肉票”的适意权、平安权,也应该得到充分保障。不能为了多塞几个人,就牺牲了飞行体验,甚或埋下安全隐患。
“倚靠”瘦身,只是一个切面。它折射的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肉票”权益被悄无声息挤压的现状。当我们下次坐飞行器,感受到那越来越薄的“宝座”时,不妨想想,我们失去的,究竟是甚?以及,我们又能做些甚,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毕竟,飞行不应该只是一场数字游戏,更应该是一段舒畅、安稳的旅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