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最近发布了稳增长工作方案,这事儿其实挺有意思。每次行业出了什么文件、出了什么政策,大家要么是拍手称快,说这是春天来了,要么是一阵叹气,觉得各种政策没啥用。但这次汽车行业这么大动作,我反倒觉得有些问题挺值得琢磨。
首先,我得问一句,为啥要搞稳增长?为什么现在要紧锣密鼓地出台这么一套大礼包?其实你只看政策表面,觉得就是想让车卖得更好点,大家多买车,车企多挣钱,出口也多出去点。可翻过来想,官司不打无缘无故,政策不出无缘无故,这一片的文件摆出来,无非是现在“不稳”。
我们说“稳增长”,首先是对比着这几年车市。中国汽车行业表面上很火热,我们年年说新能源汽车全球第一,各地新势力冒出来又合又倒,老牌车企卷到飞起。可其实,传统燃油车卖不动成景象,新能源虽然涨的快,但老百姓到底买不买账?大家明里暗里还在看。特别今年连国六b落地这种事儿,都成了老百姓关心的社会新闻,可见大家对买车这事,慎得很。
汽车这东西,不是白菜不是快消品,真要靠政策刺激能拉动多少消费?靠购置税减免、车船税降一降、以旧换新能不能让人立刻掏腰包买车?这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咱就说前两年,买新能源车的狂潮,其实不少是政策把大家推上马的,但是补贴退坡以后是什么景象?你光看特斯拉、比亚迪上热搜,没见到躺倒在地的新势力一堆。
但回头看看,这方案里最猛的是啥?很明显是刮起一股新能源汽车风暴。说白了,还是要鼓励大家去买电车,不管是城市公交、出租,还是物流配送,总得电动起来。而且还琢磨着新能源车险得搞得更合理,购置税啥的全减免到位。这个方向,无可厚非,全球都在做,加上“双碳”压力,拼的谁都不敢落后。但问题是,老百姓为啥买新能源车?你真以为是因为省油钱,还是因为想低碳环保?不都是牌照政策、限购政策、指标政策逼着么?补贴有的拿,不占号,还有红利,何乐而不为。现在补贴没了,指标松了,发现买车就变成一笔不小的支出,还有里程焦虑、不方便充电等一堆事儿。你让我再掏十几二十万,就冲着买一台天天续航虚标、偶尔还要排队充电的车,真不一定有这积极性。
说到充电问题,文件里也提了,提得挺细的,什么城市乡镇全覆盖,什么高速公路、链路一体化,气势烘托得很足。可问题是,嘴上说得简单,落地难度谁来解决?去过小城市、乡镇的都知道,公共充电桩多半是摆设,正经能用的没几个。高速上遇到节假日,那更是一堆新能源车全趴那等充电。政策说“全覆盖”,难道就是装几个桩、弄个表就算了?为了配合数据,很多地方应付着做,最后还不是百姓买单?
还有个细节,方案提到,要大力推动燃料电池商用车。这事儿就更妙了。氢能源车这些年海内外都刷过一轮新闻,最后发现量产的、用得上的,在国内几乎看不着。运价高企、加氢站寥寥,只能靠烧钱示范。要让这么冷的产业热起来,真得在科技层面砸钱,砸了又未必能砸出来。新能源最终能不能跑出来,不只是政策的问题,是基础设施、技术、成本加一块的综合题。
提到“以旧换新”,这政策早就拍过很多次脑袋出台。实际上真正能拿着旧车去换新车的,大部分是本来就锁定想换车那一部分人。你对绝大多数开五六年十年老车的家庭来说,再好的政策补贴,其实都阻挡不了他们该省钱不买车的决心。消费降级不是嘴上说说,车这玩意十几万起步,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飞涨,真不是谁都能随手“焕新”。
再深挖一层,方案着重在智能网联汽车上下了猛药,什么V2X,5G,北斗系统啥的,听着都高大上。这东西确实是未来,全球都抢着跑。而现在你看各车企宣传,什么L2级、L3级自动驾驶的都快吹到天上,实际上完整的自动驾驶体验离咱老百姓还有多远?城市高架、下雨下雪、突发状况,谁都说自己安全,但车祸新闻天天有。政策学得快,研发、法律、基础设施其实跟不上。喊出智能化、网联化做口号容易,拼得出真正让中国老百姓放心的车才见真章。
行业监管、标准、账期这些条文,细一想其实就是—怕企业压供应商账、怕“产业链一环崩了全链断”。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老问题,大企业越做越大,下面一层层供应商越做越难,一旦出现链条上的“老赖”,一夜之间全部带倒。再加上传统制造业生存压力山大,企业怕亏损,拖账刚性问题就很头疼。政策出来督促规范,想让优胜劣汰的节奏慢一点让步给“稳健”。但我琢磨,市场规律还是市场规律,生意本来就难做,说到底用市场自己说话。
还有个让人深思的点,现在这么多文件一个劲强调“国际合作和出口”。其实侧面能看出,国内汽车消费盘子增长有限,指望出海挣钱。过去一年,中国汽车出口暴涨,成了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洋人看得都直发懵。但想长远,国内车企能不能真扎稳海外市场,“中国制造”能不能像日韩、德系一样受全球认可,专利、品牌、售后、当地合作风控,各环节都很关键。你别只是做OEM、贴牌生产,真正出牌要靠研发和自主品牌的硬核实力。这是汽车行业全体的“修炼内功体”。
这里面有一点很扎心,就是汽车从暴利的黄金年代过渡到现在卷得飞起、生死时速的白热化阶段。前些年靠卖车就能躺赚早成历史,现在车企们拼技术、拼品牌、拼服务,赔本赚吆喝都司空见惯。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哪些企业能抢下自动驾驶的风口?哪些能靠AI、芯片站稳脚跟?哪些只靠喊新势力口号,最后啪啪倒下,咱就等着看。
再问下自己,这么多政策“组合拳”,我们普通人到底能分到几杯羹?换个角度讲,一个行业的信心,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信心。你只要现在让大家收入更稳、更多,房子不是套牢,生活有希望,大家自会掏钱去换辆心仪的汽车。而不是一个劲出台文件让大家换车、买车,结果生活还没跟上,车市增量自然有限。政策可以有,信心才是最根本。
写到这儿,其实老调重弹一句——政策都写得很好,亮点一堆,问题也看得到。这次稳增长方案,拼的是新技术、拼的是新能源,拼的是中国品牌出海。可最应该琢磨的还是怎么让车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商品、让“换车”成为真正能带动力的事。国内市场得想法刺激住,不只是靠降税免税、补贴政策这些外在推力,而是靠增强老百姓内心的消费安全感和信心。技术方面,一定要沉下心来,把基础研究做踏实了,不然自动驾驶、AI还是喊口号。
最后,用一句大白话收尾:政策再好,得老百姓觉得自己腰包鼓了、生活稳了、开车方便了,这产业才能真正增长得稳稳当当。光靠文件发几张,拼一拼数据,只能喝一阵鸡汤,喝完了还得回归现实。一切口号与数字,最后都得落在一个“实”字上,才能真正走得长远。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