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突然联合发文——直接把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门槛降到90万元,纯电动、燃料电池车也一并拉进了征税圈子,这一下,局势瞬间紧绷,原本觉得和自己无关的新能源豪车车主,也被“请”进了讨论席。
之前那条线还在130万,像奔驰S级、宝马7系、保时捷卡宴这些车型,早几年还是高高挂着的天花板,动辄3升大排量,进口身份,价格上天,政策说收税就收税,没人敢说不。
2016年11月30日,两个部门发了通知,超豪华小汽车消费税正式上路,说是为了“引导合理消费、促进节能减排”,当时大家还觉得离自己远,毕竟能买得起那种车的主,税多点少点也无所谓。
转眼九年,市场变了,奔驰、宝马、保时捷这些昔日巨头的某些车型价格一路下探,有的都快奔着百万元以下去了,消费税的征收规模眼看着就要缩水,政策的边界开始模糊。
新能源车突然涌现,国内外品牌比着推豪华电动车,仰望U8、尊界S800、奔驰纯电G级、宝马i7、保时捷Taycan,一个个都顶着新贵的名头,价位直接冲进了原本燃油车独占的地盘。
就在大家都以为豪车消费税还是那套老规矩时,2025年7月17日的公告一锤定音,从7月20日开始,90万元以上的各种动力类型乘用车、中轻型商用客车统统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纯电车也跑不掉,政策口径突然变得极其宽泛。
公告还补了个细节,纳税人卖二手超豪华小汽车时,不再征消费税,这看似人性化,仔细一琢磨,其实是怕重复征税影响二手市场流通,毕竟新车买时已经交过一笔了,二手车再收一次,谁还愿意倒腾豪车。
另一处补充更耐人寻味,零售环节销售额不只是车价,还包括精品、配饰、服务这些杂七杂八的项目,发票上开了什么都要算进征税基数里,政策抓得越来越细,想规避、想分开开发票,难上加难。
车企其实很快就嗅到了风向变化,时代周报记者直接问了比亚迪仰望、奔驰、宝马等厂家,多家企业回的都很谨慎,政策影响必然有,怎么调整还得等他们内部讨论,反正一句话,谁也不敢直接说会降价还是涨价。
业内分析师看得明白,终端售价可能会上涨,尤其是那些原本徘徊在101.7万元左右的车型,消费税起征点本来是90万元不含增值税,实际上要到101.7万元才真正触发,车企和经销商的算盘也在变。
市场上一部分经销商早已摸清路数,为了少交点税,发票分着开,装饰、配件、服务分项报,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在打擦边球,税务部门也不是吃素的,近几年查得特别狠,尤其是政策刚落地那段时间,谁敢突然降价,谁就可能被盯上。
新公告一出,等于把这些灰色地带都堵得死死的,精品、配饰、服务的钱都要算进销售总价,终端避税的路基本上被堵死,政策的态度也很明确,不能再用各种名义把税往下压。
表面上看,政策只针对超豪华小汽车,涉及人群有限,主流消费者似乎不用担心,实际上这反映出税制设计的公平性和统一性——动力类型、品牌、车价,不再是逃避税负的借口。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的梁季就直言不讳,这次调整和优化,延续了引导合理消费的初衷,也强化了税制调节的功能,政策更细,执行更严,市场预期也更稳定。
电动车被拉进征税圈,背后其实有更深的考量,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豪华电动车身价水涨船高,不调政策就会出现新老税制错配,公平性成了问题,政策必须与时俱进。
对比2025年和2016年,市场结构已经完全不一样,传统豪车和新能源豪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消费税政策也不得不随之调整,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终端市场的矛盾被彻底激化,消费者盯着价格,企业盯着利润,政策盯着合规,三方角力,谁都想争取更多空间,但现实是窗口越来越窄。
有人说,这轮调整对主流市场没啥影响,毕竟买得起百万级豪车的人,税多十来万也不是大事,但对整个汽车产业来说,这背后是税制公平和市场秩序的大棋局。
新政之下,谁会是最大赢家,谁会被迫退场,现在还不好下结论,企业和经销商的博弈才刚刚开始,终端市场的价格战和合规战,估计会越来越精彩。
未来会不会有更多细则出台,如何监控企业和经销商的实际操作,税务部门会拿出什么新招,市场还会有新一轮洗牌吗,悬念已经埋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