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

哈密那个中石油加油站,师傅举着油枪愣了半天。

“小伙子,你这车真就从北京开过来的?”他盯着仪表盘上的续航数字,又看看我们后座堆的行李和一身风尘,“我在这儿干了八年,头一回见有人开SUV从内地过来,油箱还剩这么多。”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有驾

朋友笑着递了根烟过去,“师傅,这就是传说中的增程式。”

“增程?”师傅接过烟,摆摆手,“我管它什么程,反正你们这一箱油从北京跑到这儿,比那些纯电车强多了。前两天有辆特斯拉在前面服务区趴窝了,拖车费花了六千块。”

这话把我给整笑了。出发前我们几个在群里还打赌呢,有人说至少得加七八次油。结果这一路下来,油耗表显示6.3,比我那台2.0T的A4L还省。

我其实原本对增程式是有偏见的。背个发动机当充电宝,听着就别扭。两年前试驾过一台,油门响应慢半拍,开起来像踩棉花。那次之后我就把这类车划到“不考虑”那一栏了。

这次陪朋友跑新疆,纯粹是被拉来凑数的。他提车才俩月,非要找几个人一起测测极限。我寻思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当散心了。

真正让我改观的,是独库公路那一段。

那天早上从独山子出发,山路十八弯。我开过的车不算少,德系、日系、美系都碰过,但在山路上跑得这么顺的SUV,头一次遇到。方向盘转多少车头就给你多少,一点都不拖泥带水。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很小,悬架支撑得很足,但又不会硬得难受。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有驾

中午在乔尔玛停车吃饭,碰见一队自驾的,开的都是普拉多和陆巡。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早上五点就出发了,比我们早走两个小时。结果我们十点半才出门,十二点就追上他们了。

“你这车挺猛啊,”领队那哥们儿下车就围着问界转了一圈,“什么底盘?”

朋友说了个名字,我没记住,反正挺复杂的。领队点点头,“难怪,我说怎么过那几个大坑的时候,你们车里的人一点反应都没有。”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有驾

这个我有发言权。早上有一段修路的烂路,大坑套小坑。我坐副驾驶,手里端着保温杯,心想这下要遭罪了。结果车轮确实碾过去了,但传到座椅上的震动被过滤得七七八八。杯子里的水就晃了两下,连溅都没溅出来。

后来朋友跟我解释,说这车的悬架能提前“看”路,会自动调软硬。我听着玄乎,但效果摆在那儿。我那台A4L的运动悬架,过这种路非得把腰颠散了不可。

到了库车,我提出要试试那个智能驾驶。

之前接触过几台所谓的“辅助驾驶”,都不太行。要么识别不出大货车,要么变道犹犹豫豫,看着就让人着急。朋友说这台不一样,让我在高速上试试。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有驾

G30连霍高速,车不算多。我打开那个NCA,松开方向盘。车自己保持车道倒还好说,关键是变道超车的时候,它会观察后车距离,找准时机再动。有一次前面有台大货车,我正琢磨要不要超,它已经打灯切出去了。整个过程挺干脆,不墨迹。

“这玩意儿还挺聪明,”我跟朋友说,“不过我还是习惯自己开。”

“那是,”朋友笑了,“它再聪明也是辅助,真出事儿还得靠人。”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有驾

到吐鲁番那天,车机导航突然提示前方修路,要绕行。我拿手机看了眼,路线一模一样。朋友说这车机能跟手机同步,不用再搞个支架挡视线了。这个倒是挺实用的,我那台车装了个磁吸支架,夏天太阳一晒,手机老是掉。

乌鲁木齐待了三天,回程走的是京新高速。这条路比较荒凉,加油站间隔远。我们算了下里程,心里多少有点没底。结果一路开下来,到了临河才加第二次油。算上去程在哈密加的那一次,五千多公里,一共就加了三次。

回到北京,我俩在服务区算了笔账。朋友这台车落地三十出头,我那台A4L当年也差不多这价。但配置差远了。他那车二排座椅能通风按摩,后排还有个十七寸的屏幕,我女儿要是坐上去,估计都不肯下车。

北京到乌鲁木齐5347公里,哈密加油站的维族师傅看完油表后,拉着朋友非说这车肯定动过手脚-有驾

“你说这车要是早出两年,我能省多少钱,”朋友感慨,“我原来那台BBA的SUV,保养一次小一万,还得喝95号油。”

我没接话。买车这事儿,时机很重要。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谁也说不准哪个更划算。

不过有一点我承认,国产车这几年确实在进步。操控、智能、续航,该有的都有了。价格还比合资的实在。当然,品牌溢价、保值率这些东西,短期内还是差了点意思。但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或许不是最重要的。

回来后我把这趟行程发了个朋友圈。有几个朋友私信问我车的事儿,我都如实说了。有人觉得不错,也有人说增程式是过渡方案,早晚要被纯电替代。

各有各的道理吧。我只是觉得,买车跟找对象差不多,得看合不合适。有人喜欢纯电的安静顺滑,有人离不开燃油的随加随走。增程式刚好卡在中间,两头都沾点,两头都不极端。

适合你的,就是好的。市场会筛选,时间会证明。至于那些争来争去的,等个三五年再看,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