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汽车销量榜单一出,大家伙又都要凑两个热闹:一方面看看自己打算买的那款车有没有榜上有名,另一方面,也想明白别人买啥自己为啥还犹豫。这榜单其实不仅反映了造车的本事,更是映照了今天咱们消费者的心态和嘴里那句“值不值”。
榜单里头小米SU7排了个第十,一万九千八百多台,估计不少米粉得嘬一口凉气,咋又掉下去了?这其实也没啥,可别太拿产量当事——厂家不傻,把产线挪到YU7,纯属是多生几个娃,照顾下家族的平均年龄,未来还得看SU7的进化。只是“雷布斯”喊着遥遥领先,用户有的自觉买单,有的正琢磨,车圈的水比手机深,那点流量得细水长流。
第九名是问界M8,二万一千五百多辆。说实话,一开始这个牌子出来我还有点懵:“问界是啥?”结果就这价格,三四十万的高端SUV,居然有人买单还买得不赖。比起传统豪车品牌,这新势力能爬到榜单前十,多少得承认,咱们国人对智能化和造型那叫一个认。只是不知道遥遥领先是不是自己安慰自己,因为榜单上的其他“界”似乎还在挣扎。
再往上看,第八名是比亚迪海鸥。小电车,短小精悍,适合城市里溜达。其实你要对小车要求不高,海鸥真是省钱省心,虽说不是人人都爱,可连我隔壁大妈都喊着要省油费,海鸥本事也就摆在这儿。
第七名来了,吉利博越L。吉利今年表现真不赖,油车混动车,新能源燃油车都想吃下,我看这个架势真要狙击一切能当家用主力的选手。谁说传统车企不行?吉利脚踏实地,花小钱办大事。吉利星愿甩榜第一不是没道理,后文慢慢讲。
至于第六名的大众朗逸,这车堆到马路上多少年了?预算十万以内,不说别的,一句话:皮实耐造。你要不想折腾、也不想跟新能源躲猫猫,那买辆朗逸真不会错。为什么国人还是愿意信赖合资老三样,不就是图个放心么?
第五名比亚迪秦plus dm-i,两万六千多辆,马路三大妈要换代,现在全叫秦大妈。省油,空间大,配置还高,这才叫对得起老百姓的钱。比起一众贴着高科技标签的新势力,比亚迪干的活更接地气。说白了,比亚迪就是懂老百姓花钱的心思。
第四名,还是得提一下代步神车日产轩逸。每当电车焦虑成网红,轩逸就成了现实里的白富美:省油、省心、买车还便宜。很多人对新能源还半信半疑,一台老牌日产就吃掉了这份矛盾。你问他啥好,他就告诉你:“啥都行,就是不费事。”老牌子有时候最大的杀手锏不是新、不是快,就是稳定。
第三名五菱宏光mini ev,这小神车卖出去将近四万辆。你说买菜、送孩子、小城镇开,就是图个性价比。这玩意儿发动就走、想停就停,自行车升级了,终于可以满足“遮风挡雨还接地气”这套思维。虽然外头的智能车、网红车天天讲高科技,真到老百姓腰包里能掏的,五菱还得有话语权。
第二名特斯拉Model Y,三万九千多辆,说句真心话,这玩意儿高价还贼有市场。哪怕Model YL都要上市了,Model Y居然还能卖疯,归根结底,一部分人买电车就是冲着“洋”,讲求智能,讲究一步到位,不想为小毛病折腾。特斯拉这牌子,在新势力车主心中地位跟当年诺基亚一样,信它没错。咱们不少人,表面上盯着价格,实则认的是安全感。
榜首谁?吉利星愿,四万六千多辆。这其实是个值得琢磨的事。都说吉利摸着比亚迪过河,可实际论起来,这车比同价位的海鸥体验是强点。更省心、配置更高、空间更大、用料更厚道,关键是性价比放那摆着,谁也挑不出毛病。咱们消费者精得很,要便宜、要舒适,更要实用,不就是等着厂家们卷到头,咱们当“渔翁得利”。
可别只盯着数字看,这榜单背后的行为学和心理学,才是真门道。比如高价卖得火,证明中国消费力真没被压垮,消费观念也在变。不光看牌子、也逐渐看服务和使用体验。智能化成了标配,谁不卷一卷“AI、自动驾驶、OTA”,谁就被市场淘汰。但你真以为大家都追高科技吗?实际上还是求稳的多。你让老王花二十万买个一年一换的软件升级包,他肯吗?
再比如新能源和油车,市场划分倒不像表面那么明晰。新势力喜欢用噱头攒人气,老品牌用时间买用户。上榜的新老交替,就是最好的证明。你看那些热销的车型,不管玩的是新能源还是油车,骨子里都还是家用需求至上。空间大、油耗低、毛病少,才是王道。所以别天天抱怨自主品牌抄作业,能让消费者多一个靠谱的选择,比一味创新重要得多。
说到底,现在造车厂家的竞争不全是技术比拼,很多时候还在拼定价、拼口碑、拼售后。你宣传有多响,没用;你的服务能否让人省心,才是关键。那些榜单靠前的新车型,往往是厂家愿意亏点钱烧出来的流量蛋糕。消费者不傻,用脚投票,咱只认自己吃得苦不苦、用得舒不舒坦,没那么多情怀。
市场也没给谁太多厚待。自主品牌再强,合资车再老,道理只有一个:别让别人买亏。吉利今年能起来,就是明白了这个理——卷价格不是乱降一通,是把价格、配置、空间、服务都给你做到极致,让你花十几万也能享受二十万的待遇。这样厚道,消费者心里能没数吗?
现在大家都盯着电车、混动,谁能坐稳头把交椅还得看两条:一是技术真不真,别每天靠软件堆体验,关键得跑得久、不出事;二是售价务实,表面便宜但用起来小毛病一堆,谁还稀罕?于是榜单上新势力也多了,小米、问界之类的,既想做大哥,又怕变炮灰,只能玩命造、玩命卷,把那点小心思全写在价格和配置上。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选车,说到底还是想“花小钱、买大幸福”。厂家须得明白,别拿高科技忽悠用户,别只播新潮概念,终归落回“用起来能省心”。真正的赢家,不是喊口号的,而是让买它的人说一句:“这个钱花得值。”四万六千的销量,给吉利交了张高分答卷。可这份答卷每个月都得交,谁也不能偷懒。
回看8月车市这场大戏,车企赢家、输家其实都很明白,市场就是没有永远的赢家。消费者变了,厂家也得变。别忘了,榜单上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群为生活操心的人,谁要能把这些人的心思研究明白,明年榜首绝对还有你。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