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上半年,中国的汽油用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大约 7%,这是十年来最大的降幅。在加油站里排队的车子少了不少,很多老手一看,熟悉的 92 号汽油机旁边,悄然出现了充电桩。
这事可不是什么巧合,新能源车的渗透率眼看着快到 44% 了,差不多卖出 2 辆车里就有 1 辆是电动的。
短短三年时间,新能源车销量从 688 万辆蹿到 1286 万辆,像一阵风一样,把汽油车的市场抢了不少。
挺奇怪的,明明用油的人少了,但油价却没有降,难道说背后有什么猫腻?电动车真能把燃油车赶得没路走吗?
文章中所有内容都来自权威可靠的资料,详细说明请看结尾部分。
汽油跌落神坛,谁还敢说永无止境?
曾经汽车工业的发展火热得不得了,汽油的用量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轰隆隆地往前冲。然而,现如今这台机器似乎像被拔掉了电源,忽然一颤就熄火了。2025年上半年,汽油消费下降了接近7%,这个数字真让人吃惊。
其实这不是数字上的玩命,而是太多燃油车被搁置,无数次加油被取代后的冷峻事实。这不仅仅让燃油车的车主们感受到油价的起伏,更反映出国家能源消费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实际上,这场“告别燃料时代”的戏码里,柴油早就为汽油做了个前导。柴油的起伏和衰落,跟国家第二产业的整体动向息息相关,就像一条紧密相扣的脉络。
想想“十二五”规划之后吧,随着中国经济逐步偏向服务业和高新产业,传统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柴油的使用也跟着变得不那么火热了。
虽然“十四五”期间的投资刺激让它曾经一度维持在每年两亿吨的高峰水平,但其实那更像是一种短暂的“回光返照”,为柴油的持续下降争取了几年的缓冲。
如今,物流和货运行业推行新能源,简直就像是在给柴油挖坑,那些长途奔波的LNG重卡,还有在城市里穿梭的新能源物流车,都在飞快地蚕食着柴油的市场份额。
据一些机构的预测,光是到2024年,LNG卡车就已经抢走了差不多5%的柴油需求。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到2030年,柴油的整体用量可能会减少接近三成。你说,这柴油今天的处境,说不定也会变成明天的汽油样……
电车杀入主场,油车退无可退
要是说柴油逐渐没落是产业调整的自然结果,那汽油用量的大跌,可完全是被一股全新的力量推动,那就是新能源车的崛起啦。
这股力量已经不再是“试水边缘”了,而是直奔“中心位置”。数据显示到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差不多快到44%了。
这意味着啥?大致就是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不用加油,你懂的!
短短三年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2年的688万辆几乎翻倍,到了2024年猛增到1286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8.2%!
这股势不可挡的涨势,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也源于大众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更反映出中国本土企业在电池和电控等关键技术上的深厚积累和突破。这场变革,已经跑不掉了。
截止到2025年6月,全国在路上的新能源车总数达到了3689万辆,仅今年上半年,就差不多替代了1660万吨的汽油用量,占同期汽油总量的近19%!这还只是个开端,替代的势头还在不断增强中。
不管是国际能源署(IEA)还是中石化这些国内的大牌,已经都明确指出了一个趋势:中国的燃油需求快要到达峰值了,估计大概在2027年前后就会开始回落了。
曾几何时,中国在全球油市的增量中占了超过四成,如今这个曾经的“增长引擎”正不可逆转地朝着减速的方向转变。
用油的人少了,油价反而可能更贵?
当汽油需求突然大跌,一个很直观的问题就会冒出来,既然用油的人越来越少,那油价是不是该跟着大幅度跌呢?
可惜,实际情况往往比想象中复杂得多,短时间内你可能等不到油价狂跌,而从长远来看,油价甚至还有可能变得更贵。
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实际上隐藏着深层次的现实问题。你得知道,中国自己产的油根本不够用,石油的需求基本靠进口维持。
对外依存度一直挺高,基本上超过70%,去年的话,我们每天还得进口大概1110万桶原油。
这就说明,国内的油价真正的掌控权其实不在咱们自己手中,而是紧紧受到国际原油市场的波动牵制。
全球油价嘛,受到地缘政治局势、供需关系变化,甚至金融角力的影响。一旦我们的需求稍微减少点,也无法对这个庞大的全球体系造成多大冲击。
每次去加油,掏的钱可不光是油的钱,还得加上不少税费,比如消费税、教育附加费什么的。这些税呀,基本上成了地方财政的重要“摇钱树”,不仅确保城市正常运转,还得用来覆盖各种公共开支。
在燃油车数量依旧挺多,国家税收体系还在调整的阶段,想靠减税减费来降低油价,基本上难度不小,几乎不靠谱。
挺有趣的是,市场的“反向”操作在萎缩的领域里上演呢,随着电动车越来越普及,用脑袋想都能猜到,咱们中国的加油站数量肯定会逐渐减少。
传言说到2030年,全国的加油站可能会从目前的11万座缩减到大概9万座左右。为了不被淘汰,剩下的这些加油站得开始转变思路,从单纯的“加油”变成能提供充电、加氢,还能卖东西的“综合能源服务站”。
加油站越来越少,意味着加油这事变得不那么方便了。物以稀为贵,剩下那些还开燃油车的司机,可能反倒得为这越来越“稀缺”的服务掏出更高的价钱。
因此,一方面,燃油的江湖在慢慢缩小,基础设施明显在减少,那些用油的司机们面对的,是越来愈少的加油站、越来越不便的服务,还有居高不下的花费。
另一方面,电力行业一片繁荣,这都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中国的发电装机容量早就远远多过全国的用电总量,根本不用担心缺电的问题。充电站这些新型基础设施,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城乡之间快速普及。
这不光是两种能源的互相替代,更代表着两种生活习惯和成本体系的分水岭。有不少人甚至猜测,到了2025年,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燃油车的保有量峰值点,从那之后,燃油车的数量可能会逐步减少,进入负增长的阶段。
要是真的按这个预测走的话,到了2030年,中国的汽油用量,可能比2024年还要再少掉超过四分之一。
真是谁也没想到,未来油价的走向,不再单纯由市场需求的“热闹非凡”或“冷清寥落”决定,而是由全球供给的博弈、国家财政政策,再加上整个行业在高速转型中自我救赎的拼搏共同影响。
这场壮观的能源变革,最终会真实地反映在每个人的出行方式和钱包里。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跟着被动等待那个可能永远来也不来的“平价石油时代”,不如主动迎接这个正在发生的巨大转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