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

退出中国市场,也许是极星汽车最好的选择?

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正在试驾一辆极星2的长续航版本,手握方向盘,脚踩电门,心里却突然一紧:这会不会是最后一次开着极星在中国的街头飞驰?据公开信息显示,极星已开始收缩中国市场的运营规模,关闭部分门店,裁员调整团队,甚至传出“退出中国”的风声。一个曾以“北欧极简+高性能电动”为标签的品牌,真的要从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黯然离场了吗?但换个角度想——退出,或许不是失败,而是一次体面的战略撤退?

极星的“高冷”设计,到底是前卫还是脱节?

先说外观。极星的设计语言确实独特:雷神之锤大灯、无框车门、溜背造型、极简前脸,风阻系数低至0.27Cd(官方数据),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我不随大流”。我曾在一个雨夜开着极星2驶过上海外滩,路灯映在哑光灰车身上,像一块移动的冰川——那一刻,我理解了什么叫“设计即态度”。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太有态度,反而失去了温度。 极星的内饰几乎全是冷色调硬质材料,座椅偏硬,人机工程学调校更像欧洲人身材量身定制。一位身高170cm的女车主告诉我:“坐久了腰疼,储物空间少得可怜,连个放口红的地方都没有。” 极简,不等于“简陋”。在中国市场,消费者要的不仅是“看起来高级”,更是“用起来贴心”。

三电系统够硬,但智能化拖了后腿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极星2搭载单/双电机版本,双电机百公里加速4.7秒(官方数据),电池容量78kWh,CLTC续航575km。性能参数在同级中不算顶尖,但也够用。我在京承高速上实测过,120km/h巡航下,表显续航掉电比例约1:1,属于正常水平。

可一打开车机,画风突变。车机系统基于安卓开发,但UI陈旧,语音识别反应慢,导航更新滞后。 我尝试用语音打开空调,系统愣了五秒才回应:“抱歉,我没听清。” 而同价位的小鹏G6、特斯拉Model 3,早已实现“可见即可说”和全场景语音。更别提自动泊车、城市NGP这些“标配功能”,极星至今还在L2级辅助驾驶层面徘徊。

一位极星老车主在论坛吐槽:“花30多万买个‘电动沃尔沃’,智能体验却像2018年的产品。” 这句话扎心,但真实。

安全与操控:极星最后的骄傲?

必须承认,极星在安全和操控上仍有底气。全系标配City Safety城市安全系统,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超80%,IIHS和Euro NCAP双五星认证(来源:极星官网)。我曾在封闭场地测试过紧急变线,车辆动态稳定控制系统介入及时,侧倾控制出色,底盘调校明显偏向运动。

但问题在于:在中国,有多少人会为“操控乐趣”买单? 更多家庭用户关心的是后排空间、静音性、充电便利性。而极星2的后排头部空间局促,高速风噪明显,充电桩兼容性也偶有bug。一位北京车主分享:“有一次在特来电桩充不上电,客服说‘建议换桩试试’——这服务,真北欧。”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竞品围剿:极星夹缝中难突围

我们拉三款竞品横向对比:

车型 极星2 双电机长续航 特斯拉Model 3 后驱版 小鹏P7i 702km版本 比亚迪汉EV

售价(万元) 29.98 23.19 24.99 20.98起

CLTC续航 575km 606km 702km 715km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智能驾驶 L2级 FSD(选装) XNGP全场景 DiPilot

充电速度 10%-80%约30分钟 15%-80%约25分钟 10%-80%约29分钟 10%-80%约25分钟

数据来源:各品牌官网2024年公开信息

你看,极星在价格上不占优,续航不突出,智能化落后,品牌声量更是被特斯拉、新势力碾压。它像一个坚持理想的艺术家,但在商业战场上,理想不能当饭吃。

用户真实声音:爱过,但不得不放手

我在某车友群采访了几位极星车主: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提车时觉得特别有格调,但现在用得最多的是‘放电枪’功能——给露营供电。”

“售后网点太少,保养要跑80公里去上海,时间成本太高。”

“朋友问这是什么车,我说极星,他们问:‘极氪?’”

这些声音背后,是品牌认知度低、服务网络薄弱、用户运营缺失的现实。

为什么说“退出”可能是最优解?

我们得承认:极星的基因,本就不属于中国市场的“快节奏”。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品牌定位模糊:它想做“电动保时捷”,但没保时捷的品牌溢价;想走小众高端,又缺乏文化共鸣。

本土化严重不足:车机没微信车载版,语音不支持方言,APP功能简陋——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态度问题。

资本压力巨大:极星近年亏损严重,2023年财报显示净亏损超10亿美元(来源:Reuters)。在吉利和沃尔沃都加大电动化投入的背景下,谁会为一个“边缘品牌”持续输血?

所以,与其在中国市场耗尽资源、口碑崩盘,不如主动收缩,保留品牌调性,聚焦欧洲等成熟市场。退出,不是认输,而是止损。

未来会怎样?留给时间回答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极星若彻底退出中国,对消费者而言未必是坏事。市场竞争本就该优胜劣汰。但它的离去,也提醒所有新势力:光有设计和性能不够,懂用户、重服务、快迭代,才是活下来的关键。

反过来想,如果极星愿意彻底本土化——换一套中国团队、重做车机、建直营售后、推出长轴版车型,还有机会吗?我觉得,窗口期已所剩无几。

问答时间

Q:极星是不是技术不行?

A:绝非如此。它的三电和底盘技术源自沃尔沃和吉利,底子扎实。问题是“技术转化能力”弱,好技术没用在刀刃上。

Q:现在买极星会不会成“孤儿”?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A:目前官方仍承诺售后服务。但长远看,配件供应和软件更新可能受影响。建议已购车主关注官方通知,保留沟通记录。

Q:有没有可能被其他车企收购?

A:有传闻称PSA或某中国新势力有意接盘,但暂无实锤。需要进一步确认。

最后我想说:极星像一首未完成的诗,美得让人动容,却没能走进大众生活。它的故事,是中国新能源狂飙时代的一个缩影——不是所有好车都能成功,但每一次尝试,都为后来者照亮了路。

各位车友,你觉得一个“叫好不叫座”的品牌,该坚持还是该放手?老铁们,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退出中国,或许是极星最佳出路-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