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星途品牌下的星纪元ET,一款数据亮眼的中大型新能源SUV,上市后的销量却出人意料地惨淡。
这台车尺寸接近5米,轴距3米,增程版综合续航标称1415公里,WLTC百公里综合油耗才0.7升,起售价也定在了17万多的区间,可今年1月卖了603辆,2月407辆,3月更是跌到398辆,这成绩单实在有点对不起它那身漂亮的参数。
这事儿就挺有意思的,奇瑞想用星途这个品牌往上够一够,跟那些主流合资甚至豪华品牌掰掰手腕。
星纪元ET就是他们手里的一张牌,从底盘用料上看,诚意是给足了的。
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这在同价位里算是相当厚道的配置了,顶配车型甚至还给你上了空气悬架。
理论上,这样的底盘配置应该能带来不错的行驶质感,至少在硬件上没得挑。
可是,车这个东西,从来不是只看硬件参数就能卖好的。
消费者买车,尤其是在这个价位买一台家用SUV,看的是一个综合体验。
星纪元ET的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综合”上。
它就像一个偏科严重的学生,长跑成绩(续航)和身材(空间)都很突出,但别的科目分数不太行,总分自然就上不去。
最常被人拿出来说事儿的,就是它的车身高度。
一台车长近5米、轴距3米的中大型SUV,高度居然只有1698毫米。
这个数字单拎出来可能没啥感觉,但只要跟同级别的对手一比,立马就显得“矮人一头”。
你想想,现在市场上卖得火的那些大家伙,比如问界M7、理想L6、理想L7,哪个不是高高大大的,看着就有气势?
中国消费者对SUV的传统印象,很大程度上就建立在一个“大”字上,这个大不仅是长和宽,高度同样重要。
一个高大的车身轮廓,能给人带来更强的安全感和视觉上的满足感。
星纪元ET这个不到1米7的身高,让它看起来更像一台跨界车,少了些传统中大型SUV该有的那种敦实和威猛的感觉。
很多人买这个级别的车,就是图个全家出行舒服,空间宽敞。
星纪元ET的内部空间数据是不错,但视觉上不够“唬人”,这在第一印象上就吃了亏。
这就好比你去相亲,资料上写着身高1米8,结果见面发现对方有点驼背,虽然实际身高没差,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够挺拔,印象分自然要打折扣。
除了这个明显的身高短板,内饰的一些细节处理也被不少人诟病。
虽然设计上走的是简约科技风,但实际体验下来,有些地方的处理可能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
在这个价位,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有块大屏幕就行了,他们会更在意材质的搭配、储物空间的便利性以及人机交互的流畅度。
现在的市场太卷了,尤其是新能源SUV这个赛道,简直是神仙打架。
前有理想、问界这样的新势力巨头牢牢占据着消费者的心智,后有零跑C16这样举着性价比大旗的搅局者。
大家都在拼命找自己的定位,要么是极致的家庭体验,要么是无敌的价格优势。
星纪元ET的定位就显得有些模糊。
它有技术,有不错的硬件基础,但它最想打动的那群人,似乎并没有被它的优点完全说服。
它的续航很长,油耗很低,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优势,可这些优势在消费者做最终决定的时候,可能并没有压过它在设计和品牌力上的短板。
奇瑞想把星途打造成一个高端品牌,这个想法是好的,也是自主品牌向上发展的必经之路。
但品牌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靠堆料就能完成的。
它需要一款又一款能真正打动市场、赢得口碑的爆款产品来积累。
星纪元ET就像奇瑞交出的一份答卷,卷子上有些题目答得非常漂亮,甚至拿了满分,但也有几道关键题答得不那么理想,导致总分不高。
比如,在动力系统上,它提供了纯电和增程两种选择,纯电版续航最高760公里,增程版综合续航1300公里,这都是很拿得出手的成绩。
但消费者在买车的时候,决策过程是复杂的。
他们会把星纪元ET和理想L6放在一起比,和问界M7放在一起看。
在那些热销车型已经成功塑造出“家庭奶爸车”或者“智能座舱天花板”的清晰形象时,星纪元ET给人的标签是什么?
好像除了“奇瑞的高端车”和“续航长”,就没那么鲜明了。
所以,星纪元ET的销量困境,其实是奇瑞品牌向上过程中遇到的一道坎。
它暴露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款车的设计取舍,更是品牌定位、市场洞察和用户沟通的全方位挑战。
造一辆好车不容易,造一辆能卖好的车,更难。
奇瑞的技术底子是有的,这点没人怀疑。
但怎么把技术转化成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力,怎么讲好一个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品牌故事,这可能是比攻克技术难关更考验智慧的事情。
星纪元ET这台车本身不差,只是在这个高手如云的擂台上,它还不够突出,或者说,它的突出点没有正好打在大多数人的心坎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