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某国产SUV的引擎盖被掀开,露出那颗醒目的三菱标识,销售顾问的手指重重敲在镀铬字母上:“看清楚了,正宗三菱心,开不坏的!”展厅里看车的男人们眼神瞬间炽热。二十二年后,沈阳航天三菱发动机工厂的最后一台4G63发动机下线,流水线灯光熄灭,日本技监与中国工程师沉默握手。7月22日,三菱汽车官宣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合资合作,发动机业务全面停摆。至此,这家为国产车“供血”二十八年的日企,彻底抽走了在中国市场的最后一根输油管。
1997年沈阳铁西区的荒地上,中国航天汽车与三菱合资的发动机工厂破土动工。此时的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尚在襁褓。当沈阳航天三菱次年投产4G6系列发动机时,它迅速成为自主品牌的“救命稻草”,比亚迪F3拆解逆向研发三菱4G18,长城首款SUV赛弗搭载4G64,奇瑞东方之子、江淮瑞风等数十款车型的引擎舱里,都跳动着那颗红色三菱标的心脏。
巅峰时期,中国道路上每三辆国产车就有一辆装配三菱发动机。截至2024年,沈阳航天三菱累计出货超700万台,哈尔滨东安三菱(1998年成立)则覆盖微车市场。两家合资厂如同技术血库,滋养了吉利、长安、猎豹等品牌的童年。业内戏言:“没有三菱发动机,中国SUV市场至少晚熟十年。”
这种技术依赖背后是三菱独特的“曲线入华”战略。当大众、丰田争抢整车合资名额时,三菱选择以零部件开路:1973年先出口卡车试水,80年代通过北汽合作生产切诺基,90年代更以技术转让模式“只卖发动机不参与经营”,既规避政策限制,又攫取丰厚利润。直到2012年广汽三菱成立,这家日企才真正下场造车。
广汽三菱曾短暂闪耀。2016年国产欧蓝德上市,硬派造型与S-AWC四驱点燃市场,2018年销量冲上14.4万辆。但盛世之下,危机已悄然发酵。当比亚迪DM-i混动系统2019年横空出世时,三菱展厅的销售话术仍停留在“进口发动机可靠性”,这恰恰成了致命盲点。
电动化浪潮席卷中国。2024年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50%,纯电车型销量达772万辆。而三菱的应对堪称灾难: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内耗严重,资源向欧洲倾斜;2022年推出的纯电阿图柯,实为广汽埃安V的换标车,被讥为“贴牌投机”。更讽刺的是,接手三菱长沙工厂的正是广汽埃安,作价仅1元人民币。
燃油车阵营同样崩解。自主品牌发动机技术自研突破:长城研发出热效率38.3%的4N20,奇瑞鲲鹏动力扭矩突破400N·m,曾经依赖三菱的客户集体“断奶”。沈阳航天三菱销量从峰值80万台暴跌至2022年20万台,客户只剩众泰等边缘车企。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公司净亏6252万元,2025年一季度再亏2367万元,彻底沦为负资产。
三菱的溃退绝非偶然,当中国车企2015年起押注三电技术时,三菱仍沉迷燃油发动机专利红利。其插混技术停留在2013款欧蓝德PHEV,纯电平台直至2024年仍未落地。
在雷诺-日产联盟中,三菱分得东南亚市场,中国业务沦为“庶出”。2016年戈恩被捕引发权力斗争,广汽三菱六年未获全新车型,经销商展厅里生锈的帕杰罗底盘成为笑谈。
2000年帕杰罗“刹车油管事件”致大规模召回;2016年油耗造假丑闻再曝诚信危机。质量污点叠加技术停滞,2022年广汽三菱产能利用率仅3.33%,经销商退网率达73%。
7月2日,沈阳航天三菱完成最后一次工商变更。随着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等股东离场,北京赛苜科技入主,企业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早前4月,中国航天汽车已挂牌转让所持30%股权,挂牌价从5.16亿降至4.6亿仍无人问津。这家曾象征中国汽车“技术尊严”的工厂,最终在新能源浪潮中无声转型。
同样的命运轮回在哈尔滨上演:东安三菱2019年被三菱抛售,由长安汽车接管后转型新能源增程器研发。从技术依附到自主反超,两家发动机厂的蜕变恰似中国汽车业的缩影。
三菱总部宣布将资源聚焦东南亚市场,那里贡献其全球销量的30%。但在曼谷街头,长城的欧拉好猫与比亚迪海豚正疾驰而过,泰国2024年电动车销量TOP5中中国品牌占四席。当曾经的“学生”带着刀片电池、800V平台和城市NOA重返三菱腹地,历史仿佛完成了一场残酷的对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