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比亚迪联合央视网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给钱学森回信》?
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车的具体参数,也不谈哪个品牌“杀疯了”,咱们来聊点更有意思的——情怀。最近,一条视频刷爆了网络:比亚迪联合央视网,发布了一封《中国新能源汽车给钱学森回信》。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心头一热?这哪是简单的商业宣传,这分明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科技梦想的深情告慰。
这封“回信”,回的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不就是个营销噱头嘛,搞点情怀,卖卖车。可我要说,如果你只看到“营销”,那格局就小了。这封“回信”,回的是钱老在1992年写给国务院的那封亲笔信。谁能想到,当年那个中国汽车年产量才65万辆的年代,钱学森先生就已经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国汽车工业应该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新能源时代? 当时,全球都在研究蓄电池汽车,而钱老敏锐地意识到,在这个新赛道上,中国有机会和世界强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需要何等的远见卓识?这封信,就像一颗种子,被郑重地交给了国家,也埋在了无数后来者的心里。
那么,是谁,把这颗种子培育成了参天大树?
答案,就藏在比亚迪的发展史里。1995年,王传福创立比亚迪,从电池起家。1997年,他花重金买了一辆当时还是“油改电”的纯电动汽车,不是为了代步,而是为了“拆”!这就是眼光,这就是魄力。 当时,铅酸电池续航短、寿命差,连镍氢电池都还没普及,王传福就敢赌新能源是未来。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正式杀入汽车行业。2008年,全球第一款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诞生,“全球第一辆插混动汽车诞生地”的纪念牌如今就矗立在西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见证?
可当时有多少人看好它?燃油车正处在黄金时代,谁会稀罕一个充电、续航短、还贵的“新玩意儿”?比亚迪的销量在2008年达到了20万辆,但新能源车占比少得可怜。 可即便如此,比亚迪依然坚持着“新能源是未来”的战略,默默优化着DM超级混动系统。这期间,他们承受了多少质疑?“造手机的来造车,能行吗?”“这电池车,就是换壳的,能有啥技术?”……这些声音,恐怕至今还有人挂在嘴边。
直到2021年,第四代DM-i超级混动技术横空出世,配合刀片电池,实现了油耗与性能的完美平衡。 2022年,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全面转向新能源。2023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全部为新能源汽车。2024年,第五代DM技术发布,亏电油耗2.9L/百公里,满油满电续航超2100公里。这,就是比亚迪用27年的坚持,交出的答卷。
所以,这封“回信”,回的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
钱老曾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把“导弹”换成“新能源汽车”,答案不言而喻。 比亚迪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国家新能源战略的胜利,是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夜以继日奋斗的成果,更是对“中国人行不行”这个问题最响亮的回答。看看现在,还有多少人说新能源车是“国外淘汰的技术”?还有多少人认为“国外不想搞,只是不屑于搞”? 这些论调,在比亚迪300万辆的年销量面前,在全球领先的DM-i技术面前,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地说,比亚迪的车,就完美无缺了吗?NO! 网友们的吐槽也不少:车机系统偶尔卡顿、内饰用料在同价位里不算顶尖、部分车型的底盘调校偏硬朗,影响舒适性。但瑕不掩瑜, 正如俗话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比亚迪的崛起,靠的不是一两款爆款,而是持续的技术迭代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
这封“回信”,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另一种可能。 以前,我们总在追赶,发动机、变速箱是绕不开的“心病”。而新能源时代,我们换道超车,用电池、电机、电控,构建了全新的技术壁垒。这不仅是比亚迪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实力提升的缩影。
所以,当你看到比亚迪联合央视发布这封“回信”时,你会怎么想?这仅仅是一个企业的自我宣传吗?还是一个民族科技自信的集中爆发?这封信,回给钱老,也回给我们每一个见证这段历史的人。 它告诉我们,梦想,只要坚持,终有实现的一天。那么,下一个“钱学森之问”,又将由谁来回答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