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

讲真,都2025年了,新能源的渗透率都快把燃油车的底裤给扒了,结果你点开那个汽车功德榜,总有那么两个钉子户,像两个蹲在村口下棋的老大爷,对周围飞驰而过的电动爹视而不见。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一个叫朗逸,一个叫轩逸。

这哥俩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它让那些天天在网上为了800V还是900V吵得面红耳赤的键盘侠,显得特别小丑。你这边刚论证完固态电池是下一个宇宙奇点,一回头,嘿,朗逸这个月又卖了两万多台。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这感觉就像什么?就像你用量子纠缠技术点了一份外卖,结果给你送餐的,是骑着一辆二八大杠的大爷。

这事儿离谱到什么程度?我有个朋友,最近手里捏着十万块预算,想给自己的人生添点堵,哦不,是添个车。他作为一名资深云车主,对什么“工业义父”、“剁椒鱼头”如数家珍,张嘴就是零百加速,闭嘴就是麋鹿测试。但真轮到自己掏钱了,他怂了,默默打开了功德榜。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当他看到朗逸那坚挺的排名时,他的世界观崩塌了。这不亚于你发现你追了三年的虚拟主播,中之人是个抠脚大汉。他当场就忘了自己要买车这回事,反手就在噼里啪啦弹幕网发了条动态:中国人还是不懂车,这种工业垃圾竟然还卖得出去!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下面一堆人点赞,说“典中典”、“确实”。你看,当一个KOL就是这么简单,你只需要重复大多数人愿意相信的暴论就行了。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但我们今天不当KOL,我们来当一个考古学家,挖一挖朗逸这块活化石,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怎么在中国这片魔幻的土地上,修炼成精的。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故事的开端,得从那个遥远的2008年说起。那时候,车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还不是一个“大玩具”,而是一个“大件儿”。它得像冰箱彩电一样,结实、耐用、有牌子。

当时的大众,就是汽车界的“海尔兄弟”。那个VW标,自带一种莫名其妙的“德味儿”光环,仿佛只要挂上它,车子就能多出二十匹马力,开出去还能自动生成一层金钟罩铁布衫。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就在这种背景下,初代朗逸,这个日后被无数人嘲讽又被无数人购买的“缝合怪”,诞生了。

它最著名的黑话,叫“德原朗”——德国原装进口朗逸。

这词儿一开始,是隔壁一汽-大众的宝来、速腾车主们,为了彰显自己血统纯正,给朗逸起的外号。意思很明确:你个上汽自己捣鼓出来的特供车,算什么大众?你就是个私生子,我们才是嫡长子。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这种鄙视链,就跟修仙小说里,名门正派看不起野路子散修一模一样。人家练的是玄门正宗心法,你练的是不知道从哪个山洞里扒出来的《大力金刚腿》。

但魔幻的地方就在于,这个散修,后来把整个门派的香火都给续上了。

上汽大众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掀桌子”。他们看着丰田卡罗拉和日产轩逸在中国卖得风生水起,再看看自己手里的牌,桑塔纳太老,帕萨特太贵,中间缺一个能打的。德国总部那边又磨磨唧唧,给不到完美适配的全球车型。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怎么办?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于是他们搞出了一个叫NEEZA的概念车,中文名叫“哪吒”。对,就是那个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的哪吒。这名字起的,简直是把野心写在了脸上:我不是来跟你们玩的,我是来闹海的。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当然,这个极具东方神韵的设计,最后还是被德国总部的工程师们按在地上,强行进行了一波“德味儿”格式化。最终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亮相的量产版Lavida朗逸,虽然保留了哪吒的轮廓,但眼神已经变得非常“大众”了,就是那种“我没什么特点,但你也挑不出大毛病”的扑克脸。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别说,还真就是那个味儿。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关于这个Lavida的名字,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说是希特勒为了纪念他的情妇Eva Lavida,让保时捷设计的。这个谣言的离谱程度,大概相当于你说钢铁侠的反应堆,技术源自于华强北的山寨充电宝。纯属扯淡,希特勒那姘头叫爱娃·布劳恩,跟拉面(Lavida)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种谣言能被编出来,还流传这么广,恰恰证明了大众这个品牌,在当年已经带上了一层“玄学”色彩。人们宁愿相信一个荒诞的故事,也不愿接受它就是一辆普普通通的特供车。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说回产品本身。初代朗逸,基于一个叫PQ34的古老平台,大众给它拉了个皮,所以叫PQ34L。前麦弗逊后扭力梁。讲真,这个“板车悬挂”在当时就被喷烂了。但没用,大众的用户有信仰。对他们来说,过减速带的“duang duang”两声,那不叫颠,那叫路感清晰,是“德味儿”的一部分。

说到PQ34,我就想起我当年开我爸那辆老宝来,那个味道,绝了,一股子德国工业的陈年酸菜味儿,闻了上头。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朗逸的发动机,1.6L和2.0L,也都是祖传的老家伙,突出一个皮实耐用,缺点是喝油跟喝水一样。但那时候油价才几个钱?大家要的是一个情绪稳定、不会半路撂挑子的伙伴。

它真正的杀手锏,是它那个“看起来很大”的身材和“刚刚好”的价格。四米六的车长,在当时绝对是A级车里的大块头,完美戳中了中国人“以大为美”的G点。11万到15万的定价,又刚好卡在了一个普通家庭踮踮脚就能够到的地方。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你看到了吗?朗逸从诞生之初,就不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产品,它是一个纯粹的需求驱动的产品。它把中国老百姓那点心思,什么牌子要硬、空间要大、价格要合适、样子要中庸,拿捏得死死的。它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精准地在市场的空白里,遇水膨胀,瞬间填满了所有缝隙。

所以,这玩意儿一上市就爆了。2008年6月上市,半年卖了4.4万辆。到了2009年底,月销直接突破两万。这数字,高到让同行的心态都得崩。我真是X了!这都能卖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大众的1.4T+DSG黄金(or死亡)动力总成来了,朗逸也光速跟进,还搞了个熏黑的运动版,继续收割那些觉得普通版不够“高级”的用户。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可以说,初代朗逸的成功,根本不是产品的胜利,而是大众品牌玄学、精准市场定位和掀桌子式竞争法则的合力绞杀。它用一个看起来最笨拙、最不讲道理的方式,打赢了最关键的一场仗。它不在乎键盘侠说什么,它只在乎那些真正掏钱的大多数,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交通工具”。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所以,当2025年的我们,回头再看这台车的时候,会觉得它简直不可理喻。但在2008年,它就是那个时代的最优解。

别再吹800V了,先看懂朗逸,你才能读懂真实的中国车市-有驾

它赢就赢在,它让足够多的人相信,自己开的不是一辆技术落后的特供车,而是通往德国高速公路的任意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