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闯与小米分道扬镳,车主吐槽新车异响,售后与产品引争议

闫闯这次和小米正式“分道扬镳”了。先别忙着吃瓜,这事儿还真不是一句“谁跟谁闹别扭”就能说得清。9月初,小米汽车车主发帖吐槽自己新买的YU7在路上开,后排老响,找了半天原因也查不到,怀疑是座椅或者车门哪里有毛病。这下把闫闯给炸出来了,直接在社交平台上转发站队车主,还公开表示以后要和小米彻底割席,说不碰小米产品了。

其实熟悉这位车评人的朋友都知道,闫闯原来是小米SU7和YU7的头号用户,亲自下场买车、评车,粉丝一票人。本来他跟小米的关系还算密切,这次转头批评这么狠,在车圈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一边有人说,“这才是真话,终于有人不怕得罪厂商”;另一边质疑声也上来了:“怎么刚刚还在做测评,现在就炮轰,是不是蹭热度还是要资源没要着?”

闫闯可没在怕,他还曾回忆自己去小米提车,被员工沟通气到想炸。最离谱的是,连产品价值观他都直言看不惯。比如SU7 Ultra那块4.2万的碳纤维机盖,宣传得天花乱坠,说什么导流空力、刹车降温、增加下压力。结果车主真测了,发现就是个装饰,没啥实用性能。小米方面发现风向不对,赶紧“送点积分”,打发车主,结果很多人根本不买账。

闫闯与小米分道扬镳,车主吐槽新车异响,售后与产品引争议-有驾
闫闯与小米分道扬镳,车主吐槽新车异响,售后与产品引争议-有驾

小米造车的路上,这回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栽跟头,服务态度同样被投诉。闫闯发视频说,这次提车体验是他见过最差的,来来回回和员工说不上两句话就能被气得发疯。怎么说呢,买卖这种事讲究的是一个“好说话”,偏偏小米这份体验弄得车主个个有苦说不出。眼下,车主群里讨论得热火朝天,谁都知道这买车不是买手机,问题一堆又没人能真正管牢。

大家其实不难懂:真金白银买了新车,路上咯咯吱吱响,心里肯定不痛快,网上想吐槽两句,怕得罪小米售后“被关怀”,也安静得离谱。厂方一边打太极,说“持续改进”,一边还没把问题讲明白。摄像头不过关、辅助驾驶出事故、空力件是“装饰”,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全都成了小米车主的“日常体验”。

说白了,在电动车这条快车道上,小米还没能把新鲜劲儿变成靠谱口碑,先在消费者沟通和产品细节上摔了一跤。车评圈向来“水深”,闫闯这种自带流量的大号怼起来,让小米措手不及。有人说流量涨了是蹭流量,但你要说一点底气都没有,也明显低估了真车主的火气。这波出来站队,叫好声比质疑多,毕竟大家不是花小钱买个玩具手机,是真的掏腰包买代步工具,用着不省心,谁也说不出“认了”俩字。

再说回那块碳纤维机盖。谁都知道,这种高档材料在超跑、性能车圈子属于“炫技+实用”结合体,花大价钱搞一块,还专门宣传空气动力学提升。结果掀开盖子一查,导流、下压力都是虚的,车主一秒钟明白,原来4.2万不是买技术,是买了个“面子”。小米这种操作也难怪车主气得跳脚:技术不达标,售后就送点积分糊弄事儿,感觉买车就像买彩票一样全靠运气。

闫闯与小米分道扬镳,车主吐槽新车异响,售后与产品引争议-有驾

当然,互联网舆论是把双刃剑,有人跟风支持闫闯,喊着“终于有人敢说真话”,但也有人觉得,等小米官方解决了这些问题闫闯还会不会回来?其实仔细看看,现在哪个新势力造车不摔点跟头,只是小米这次爆出来的问题从产品到服务,噪音特别大。

小米的车主群里现在很有意思。一边是大家互相安慰,一边又谁都不敢“带头起哄”。自己吐槽自家品牌,售后知道了怕以后保养修理找茬;不说出口,问题一天不解决就像家里顶棚一直漏水。小米官方对这些声音目前还处于“听着呢”,但到底什么时候给说法,大家只能等。

从闫闯的态度能看出来,车评人其实也挺难,前脚刚测评拿销量、流量,后脚说坏话可能得罪大厂,做这个“金饭碗”真不是光靠嘴皮子。小米这事要真能处理好,或许还能挽回口碑,但这波车主们的信任,不是靠“送积分”“抚摸一下”就能买回来的。

现在回头来看,手机厂商转型造车早就不是啥新鲜事。比亚迪、吉利、蔚来、理想都摔过更大的跤,但它们好歹都是老江湖,小米第一次玩大的,还能不能稳住全看后面怎么应对。之前米粉信仰拉满,现在大家冷静下来,才发现真正买个大件不只是看发布会、抢尾单,关键时候还得看产品和售后到底靠不靠谱。

闫闯与小米分道扬镳,车主吐槽新车异响,售后与产品引争议-有驾

而这次的争议,不仅仅是一个车评人的“发怒”,也不是几个车主的“踩雷”,更像是集体给新入局的厂商敲了个警钟。未来能不能“五湖四海皆客户”,恐怕还得一点一点把失去的信任补回来。

说到底,造车这条路没那么简单,小米要想“不翻船”,得先让车主把心安下来。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