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高负债,就像一场全球竞赛。无论是老牌国际巨头还是中国车企,都在“借钱造车”的路上狂奔。但同样是负债,有的企业被压得喘不过气,有的却能轻装上阵——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秘密?
车企负债率:60%只是及格线?
全球车企的负债率普遍超过60%,部分甚至飙到80%以上。比如:国际巨头:福特负债率84%(借钱最多)、通用77%、大众69%;
国内车企:奇瑞89%、蔚来87%、比亚迪75%(但半年内从80%降到71%,今年可能跌破70%)。
为什么这么高?
造车太烧钱!建工厂、买设备、研发新技术(比如电动车的电池、智能驾驶系统),动辄需要几百亿甚至上千亿投入。尤其是全球车企都在拼命转型电动化,钱根本停不下来。
负债结构:关键不在欠多少,而在欠谁的
同样是负债,有的钱要付利息,有的不用——这才是关键!国际车企的“压力债”更多:
丰田68%的负债要付利息,福特66%,每年光还利息就占利润近一半
国内车企更“聪明”,比亚迪95%的负债不用付利息(主要是欠供应商的货款),吉利、奇瑞的有息负债占比也仅12%-17%
通俗一点说就是,国际车企像“贷款买房”,每月要还房贷;国内车企更像“赊账装修”,先拿货后付款,压力小很多。
供应链话语权:会“欠钱”也是本事
车企规模越大,欠供应商的钱往往越多,但“会欠钱”反而能体现行业地位:欠款比例:蔚来每赚100元,就有52元是欠供应商的;比亚迪只有31元;付款速度:比亚迪平均127天给供应商结账,蔚来要195天,长安甚至超过200天。结账快慢直接影响供应链稳定——拖太久可能被“断供”。
未来趋势:中国车企的“减负”突围
2025年一季度,国内车企负债率开始下降,比亚迪半年内负债率降7%,预计年底跌破70%。赛力斯等车企也在跟进。
为什么能降?
中国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逐渐掌握核心技术(比如电池自研),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同时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比如比亚迪,靠垂直整合产业链,既降低采购成本,又加快资金周转。
结语:高负债≠高风险,关键看怎么用
全球车企的高负债,本质是技术竞赛的“入场券”。但能否把借来的钱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才是决胜关键。从数据看,中国车企正通过更健康的负债结构和供应链管理,走出一条“既要发展又要安全”的新路。这场竞赛的下半场,或许正是“中国模式”的突围时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