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度新款上市,销量下滑,模具成本压力大

夜幕低垂,灯光下的展厅里,一辆新款飞度孤零零地停着。展厅工作人员拍照、擦拭,像在给老朋友梳妆,也像在向一个过气明星做最后的挽留。车头变化非常明显——前脸线条更锐利,灯腔变得狭长,似乎在努力讨好“年轻人”的眼球。但如果你靠近一点,手轻轻抚过它的漆面,能感觉到某种尴尬,就像一位年近退休的职员突然换上了时髦的运动服,努力让自己看上去不像被时代遗忘。

但现场无人围观。只有销售员在拍视频发朋友圈,配文一如既往:“新款飞度,青春之选”。镜头里再怎么加滤镜,依旧遮不住现实:飞度的月销量只剩下23台,热销时代的背影业已消失在远处。而这23台,到底是卖给了谁呢?是车迷?是二手车贩?还是厂家自己库存压力下的“自购”?此处无定论,只有冰冷的数据像案卷页角的落灰指纹,提醒着这台小车的处境。

如果你是本田的市场团队成员,会如何打起精神来分析这份惨淡的销售业绩?最高点曾是2025年3月的590台,似乎还不算难看,但接下来的下滑像瀑布一样急剧,跌倒地心才彻底停住。模具成本收不回来,成为了坚持生产的重要理由。这看起来理智——企业利益高于一切,数字优先于情感。但冷静地说,模具成本这个理由有点像是赌桌上的“要不我再试一次”,并不是经营的最高明策略。

让我用一种常做刑侦推理的方式逆向分析这一事件。飞度的“底气”早已被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蒸发殆尽。曾几何时,飞度是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是城市工薪族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是改装玩家的低成本玩具。那时候,小型车价格比空间优势更大,油耗也让人感觉敦厚可靠。但2022年之后,市场的趋势变得极度现实:同样的钱能买更大的车,甚至SUV或混动、纯电,谁愿意小马拉大车?

飞度的竞争力,不仅是被外观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拖累,更是落败于整体车型细分和价格战。同价位对手们在空间、配置、动力、油耗上各有绝招,而飞度却始终坚持着小车哲学。有人说这是坚持本田“MM理念”,即“人乘空间最大化,机械空间最小化”。但面对消费者对“能装、能坐、高底盘”的执念,这种坚持有时候像是对时代发出的一声幽默抗议:你们爱大车,可我偏不长大。

说到价格,如果飞度真能像某些网友畅想的一样,售价打到七万元以内,还能拼一拼销量。可厂商又要活命,模具成本还没收回来,连成本线都不敢踩。这种左右为难让我想到我在法医案头的老同事,面对陈年悬案,既怕冤枉了死者,也怕冤枉了活人,总是患得患失。经营也是,飞度只能拼一拼“年轻化外观”和情怀,但这年头情怀值不了几个钱。

如果说新款亮相后,销量能有个“翻十倍”的预期,从23台到230台,说实话,依然悬在停产边缘。这种增长并不令人鼓舞——更像是死亡前的最后挣扎。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审美升级、配置提升、小范围政策刺激,短暂回暖后很快归于平静。毕竟,现实的铁律是,市场不会对任何车型怀有同情心,更不会对老将赐予延寿丸。

我曾自嘲说,如果法医也按销量来评定职位,我这种老法医早就下岗了。飞度的中年危机,和我的职业尴尬何其相似——明明有过辉煌,但活在回忆里终究填不饱肚子。当年飞度能“一车多用”,如今的买家更像是“为了买而买”。大家都懂买大的更划算,买混动或者电动更划算,谁还会专注于一台空间有限、动力有限、售价并不便宜的小车?

飞度新款上市,销量下滑,模具成本压力大-有驾
飞度新款上市,销量下滑,模具成本压力大-有驾

偶尔有人问,飞度会不会彻底停产?企业的答案多半还会是“暂不决定”,用模糊不清的话术维护最后的人情。但内部的数据部门已经用实际销量告诉大家了:曾经的明星,已经不适应舞台灯光。也许厂家的期待只在于拉长周期,强扭出最后一滴利润,毕竟每台车都能为“模具成本”贡献一点点数字。

当然,也许飞度还有救。如果本田愿意下狠心,搅动价格,低到令人咋舌;又或者顺应趋势,推出纯电、混动版本,补齐一线城市“合规”短板,或许有机会“枯木逢春”。但这都需要勇气,而勇气这个东西,在会议室里多是一种稀有品。剩下的,就像我们法医柜里的一些冷案卷宗,总有一丝可能再翻篇,但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

飞度新款上市,销量下滑,模具成本压力大-有驾

写到这里,不得不问一句:小车的未来真的需要靠勇气吗,还是市场早已经判了死刑?消费者到底是按照“空间价值”选车,还是有可能为“小车情怀”买单?如果你是厂家,会怎么处理模具成本与停产风险之间的关系?如果你是消费者,会为新飞度买单吗,还是把钞票投向更大、更流行的对手?欢迎留言,不如一起推理下那个永远无法被破解的“销量谜题”。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