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与曙光

智驾车祸风波,雷军退网蛰伏

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与曙光-有驾
今年 3 月 29 日晚,安徽德上高速池祁段发生的一起小米 SU7 车祸事故,如一颗重磅炸弹,将雷军及小米瞬间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辆小米标准版 SU7 在行驶过程中,撞上施工隔离带水泥桩,随后车身爆燃,事故造成车内三名年轻女性不幸离世。
根据小米发布的通报,事发时车辆处于 NOA(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以 116km/h 时速行驶。在事故发生前,车辆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车辆仍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 97km/h。
然而,家属质疑车身自燃、“车门锁死” 等问题,与小米此前宣传的技术优势形成强烈反差,舆论瞬间被点燃并不断发酵。一时间,网络上充满了对小米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质疑,以及对小米品牌的信任危机。
面对如此重大的事故和舆论压力,4 月 1 日雷军发声致哀并承诺回应质疑。但此后,其抖音、微博账号停更数日,引发了大众对其 “退网” 的猜测。虽总裁卢伟冰解释是全力投入新产品研发,但不可否认,此次事件让雷军和小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雷军暂别大众视野,似在沉淀应对这场风暴 。
祸不单行,在智驾车祸风波尚未平息之时,小米又被爆出要求员工日均工作时长不得低于 11.5 小时的消息。即便平均工时达标甚至超过 12 个小时,但如果排名靠后,也会被领导约谈。这一消息无疑让小米的处境雪上加霜,舆论的矛头再次指向了小米和雷军。
在这场危机中,小米的新车发布计划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原计划于今年 6 - 7 月上市的小米 YU7,疑似将推迟一个月上市,正式上市时间最迟可能会在 8 月。此前,小米公司曾对 YU7 寄予厚望,这款车被视为小米在 SUV 市场的重要布局,其配备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弗迪电池,拥有 96.3 度和 101.7 度等多种电池包,CLTC 纯电续航最高可达 760km,还可能提供数十种车身配色选择 ,有望凭借出色的续航能力和个性化配置吸引众多消费者。然而,如今智驾车祸事件的阴影,让 YU7 的上市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SU7Ultra 的接连风波

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与曙光-有驾

(一)锁动力争议

在智驾车祸和工作时长风波余波未平之际,小米 SU7 Ultra 又陷入了锁动力争议的漩涡。今年五一期间,“小米 SU7 Ultra 限制 1500 匹马力” 的话题迅速引发热议并冲上微博热搜。起因是小米 SU7 Ultra 更新了 1.7.0 车机版本后,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 。原本高达 1548 匹的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在指定赛道达成官方建议的成绩才能解锁,否则日常驾驶只能使用大约 900 匹马力。
这一举措瞬间点燃了消费者的不满情绪。许多车主表示,当初正是被小米 SU7 Ultra 强大的动力性能所吸引才选择购买,如今车辆动力被限制,感觉像是被 “欺骗”,认为小米汽车在未征询用户意见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擅自限制动力,这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不尊重,甚至涉嫌侵犯消费者权利 。有车主直言:“花了大价钱买的高性能车,结果动力被锁,这和宣传时的差距太大了,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严重损害。”
面对汹涌的舆论,小米汽车官方客服回应称,限制动力是为了确保驾驶安全,尤其是考虑到新手在高马力下驾驶可能存在的风险。官方还提到,1500 多匹马力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到,且全功率运行时电池升温过快,过热保护触发概率高。不过,这一解释并未完全平息消费者的怒火 。
5 月 7 日深夜,小米汽车发布声明,承认在 “排位模式” 功能设计上存在不足,虽然初衷是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充分征询用户意见,也未做好沟通说明,已暂停该版本推送,并表示将在 4 - 8 周内完成新版本开发和测试,解决动力限制问题。此外,对于已升级的少量用户,也会在新版本中进行优化 。
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与曙光-有驾

(二)碳纤维挖孔造型质疑

几乎在锁动力争议的同时,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挖孔机盖也遭受质疑。小米 SU7 Ultra 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最初宣传时,强调其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拥有 2 个贯穿风道,能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 。这一设计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不少人为之买单,甚至愿意等待较长的排产周期。
然而,首批交付后,有博主用鼓风机对着挖孔机盖吹风测试,结果发现纸巾毫无反应,风道似乎并未起到明显的导风作用。更有车主亲自拆解,发现所谓的 “双风道高效导流” 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实际效果与宣传存在较大差距 。
这一情况引发了轩然大波,消费者纷纷质疑小米存在虚假宣传。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5 月 7 日晚,小米汽车回应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的同时,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但承认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为解决问题,小米提出了补偿措施: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用户可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 2 万积分(可直接抵扣车辆相关消费) 。
尽管小米迅速做出了回应和补偿,但此次事件无疑对小米品牌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消费者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度再次受到考验,不少人开始重新审视小米在产品宣传和实际性能之间的平衡 。

YU7,小米的希望之光

小米汽车的至暗时刻与曙光-有驾
在小米汽车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的艰难时刻,小米 YU7 被寄予了厚望,承载着小米汽车业务走出困境、重塑品牌形象的重要使命。
从外观上看,小米 YU7 沿用了小米汽车家族的设计特征,与小米 SU7 车型风格相似 ,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其采用大溜背的轿跑风格,车身尺寸为 4999mmx1996mmx1600mm,轴距达到 3000mm,定位于中大型 SUV,比特斯拉 Model Y 更为宽敞,能为乘客提供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后尾窗上方设有尾翼,并配备了全新样式的五幅式轮毂和黄色的刹车卡钳,运动感十足,另有一款封闭式轮毂样式可供选装,有助于降低风阻保证续航 。保留了小米 SU7 车头部位的刹车通风风道设计,进一步提升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
在动力性能方面,小米 YU7 搭载由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前后双电机系统,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提供两种不同电池容量版,分别为 96.3 度和 101.7 度,续航里程最远可达 820 公里,在同级别车型中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双电机四驱版车型的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220kW 和 288kW,综合功率达到惊人的 508kW (691 马力),最高车速可达 253km/h,其功率重量比为 287 马力 / 吨,优于特斯拉 Model Y Performance 版的 243 马力 / 吨,这意味着小米 YU7 在加速和动力响应上可能更具优势,尤其是在城市驾驶和短距离超车场景中 。
小米 YU7 还具备先进的智能驾驶技术,能够在多种场景下实现自主驾驶,如自动变道、超车和红绿灯识别等。凭借其先进的硬件和本地化算法优化,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并且,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小米 YU7 能够无缝接入小米智能家居系统,实现车、家、手机之间的联动 ,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这是许多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优势。
对于小米而言,YU7 的早日上市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一款新产品的推出,更是小米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巩固市场地位的关键契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小米 YU7 若能以出色的产品力亮相,将有助于消除消费者对于小米汽车的疑虑 。凭借其自身的产品优势,小米 YU7 有望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提升小米汽车的整体销量和市场份额,为小米汽车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帮助小米扫除当前所面临的阴霾 。我们期待着小米 YU7 能够早日上市,以实力回应市场的期待,助力小米在汽车领域迈向新的高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