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rt车做大了,路走窄了,未来何在?

最近几年,很多人可能都有个感觉,就是路上跑的smart好像跟我们印象里的不太一样了。

以前提起smart,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那个方头方脑、两个座位、在车流里钻来钻去特别灵活的小家伙。

可现在呢,新出的smart精灵#1、精灵#3,个头越来越大,越来越像一台常规的家用SUV。

Smart车做大了,路走窄了,未来何在?-有驾

这就不禁让人心里犯嘀咕了:smart这是怎么了?

车是做大了,可它要走的路,是不是反而越走越窄了呢?

咱们得先说说,smart这个品牌当初是怎么火起来的。

它诞生在欧洲,目的特别纯粹,就是为了解决大城市里堵车和停车这两大“世纪难题”。

你想想,在那些路窄得跟胡同似的欧洲老城里,开个大车得多费劲。

smart fortwo的出现,就像是为城市量身定做的一样,两个座位,短小精悍,找个犄角旮旯就能停下,简直是城市通勤的“神器”。

而且,它背后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梅赛德斯-奔驰。

这就让它不单单是一辆代步工具了,还带上了一点精品、个性和潮流的色彩。

这套逻辑放到中国的大城市,其实也一样说得通。

虽然咱们国家的老百姓买车,总觉得越大越好,越大气派,也越实用。

Smart车做大了,路走窄了,未来何在?-有驾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车多、路堵、车位紧张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

对于很多已经有了一辆大车的家庭来说,他们再买第二辆车,图的是什么?

往往不是为了拉更多的人或者装更多的东西,而是为了方便。

比如,就是老婆平时上下班开,接送孩子上个辅导班,或者周末小两口出门逛个街。

这种时候,一辆大车的笨重反而成了累赘,而一辆小巧灵活的车就显得特别香了。

更关键的是,对于这部分不差钱、也不缺购车指标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买第二辆、第三辆车,追求的是一种“不一样”。

家里已经有了一台能满足所有日常需求的“全能选手”了,再买一台,就希望能有点特别之处,能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

这恰恰就是老款smart fortwo的强项。

它独特的外形,开在路上的回头率,那种“大玩具”的感觉,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可以说,这就是smart最核心、最稳固的用户群体。

Smart车做大了,路走窄了,未来何在?-有驾

然而,自从smart品牌由吉利和奔驰联手进行电气化改造之后,推出的新产品却让人有点看不懂了。

新出来的精灵#1,变成了一台小型SUV,后来的精灵#3尺寸更大,未来的精灵#5据说还要往上走。

从产品本身来说,这些车其实不差,设计挺时尚,内饰也精致,开起来的感觉也挺好。

但问题出在哪儿呢?

出在了它把自己最宝贵的“独特性”给弄丢了。

当smart也变成了一台五门五座的SUV时,它就得跟市面上成千上万的同类车型去正面竞争了。

你把它停在停车场里看看,旁边停着比亚迪、广汽埃安,还有一堆新势力品牌的车,大家都是纯电动的,大小也差不多,设计得一个比一个新潮。

这时候,smart曾经那种鹤立鸡群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它从一个特点鲜明的“专才”,变成了一个各方面都还行、但没有哪一项是顶尖的“通才”。

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Smart车做大了,路走窄了,未来何在?-有驾

对于那些第一次买车、追求实用的家庭来说,他们会想,二十多万的预算,我为什么不买一台空间更大、续航更扎实的国产SUV呢?

人家那才叫真正的家用全能车。

而对于smart原来的那些“粉丝”,那些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又会觉得,现在的smart不够酷了,不够特别了,失去了原来那种独一无二的味道。

这么一来,两头都没能完全抓住,卡在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自然就成了小众市场里更加小众的选择。

就在smart埋头把自己“做大做强”的时候,国内市场却发生了另一件大事。

五菱宏光MINI EV异军突起,用几万块钱的价格,一下子引爆了微型电动车市场。

五菱的成功,就像是给整个汽车行业上了一课,它证明了在中国,城市短途代步的小车市场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非常巨大。

虽然五菱走的是极致性价比的路线,跟smart的高端定位不同,但它恰恰占领了smart主动放弃掉的那个“小车”生态位。

这让人觉得特别可惜,smart本来手握着“高端个性小车”这张王牌,却把阵地拱手让出,眼看着别人在这里开疆拓土。

或许是市场的反应终于让smart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Smart车做大了,路走窄了,未来何在?-有驾

最近有消息说,smart计划要“回归初心”,准备在2026年重新复活那款最经典的、两门两座的fortwo,并且会把它打造成纯电动版本。

这个决定,听起来确实是走在了正确的方向上。

把经典的设计和现在先进的电池技术、智能系统结合起来,打造一款既有情怀、又好开好用、还足够个性的城市代步小车,这不正是大家一直期待的那个smart吗?

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纠偏”。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026年,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有点太晚了?

要知道,现在中国的电动车市场,发展速度快得惊人,技术和产品几乎每个月都在更新换代。

两年多的时间,足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等到2026年smart的新fortwo上市的时候,市场上会不会已经出现了其他品牌的、更有竞争力的同类产品?

消费者们的热情和期待,还能不能保持到那个时候?

这个市场空白,可不会一直等着谁来填补。

所以,smart的这次“浪子回头”,虽然方向对了,但能不能赶上趟,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