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轿车的续航排名又出来了,你怎么看?也许你会觉得,这事和你没啥关系,毕竟不是天天都买车,也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在为续航发愁。但我想问一句:在一个电动车越来越泛滥、马路上新能源数量快赶上超市货架方便面的时候,咱们到底该怎么看续航这个事?极氪007、智界S7、小米SU7,这些动不动就800公里起步的纯电“小钢炮”,到底意味着什么?
咱们先抛开技术参数和专家分析,捋一捋老百姓的本能想法。买电车,首先就是怕“趴窝”,别的全是次要的。谁这辈子开油车开得好端端的,非要去站着充电桩晒太阳?以前燃油车你只能拼省油,纯电车呢,现在直接拼续航。只要“800公里续航”几个字一出来,心理上就莫名有安全感。但是,这真能代表一切了吗?
咱们以为的800、870公里,实际开起来能有多少?大部分人都心里有数——实验室数据碰上现实生活,那折损率保守估计20%往上。天气变化、开空调、开暖风、踩大脚油门、堵车……而且还有各地的电动车夏天“精神焕发”,冬天就“睡大觉”的尴尬。咋说呢,800公里的数据,看着就像晚上跟自己许愿“明天开始早起”,一到上班早高峰,能保证500-600公里“真续航”,已经算是这些车的真本事。
说完数据,咱们再琢磨琢磨车品牌和价格。榜单亮眼的那几个,要么极氪007那种堆料狠的“新贵玩具”,要么就是奔驰EQS这种在富人朋友圈才见得到的东西。前十名售价最低的也都20万起步,这个价格很多年轻人只能看看小红书和抖音。你说纯电主打平民市场,但最能打的续航都在高价区徘徊,这算啥“新能源普惠”?
你再看一些相对“能买得起”的车,比如启源A07、零跑B01、小鹏MONA M03,续航也不是说差得离谱,基本更贴合真实生活。其实,600-700公里区间的“实用派”,说不定才是城市里打工人的理性之选。毕竟你一周充一次电,或许比每次对标特斯拉、极氪刷排行榜更实际,毕竟通勤和周末短途才是绝大部分人的常态。
当然,榜单背后的趋势值得大家琢磨。这些年来,续航每年都在往上卷,你家车企创新,我家卷堆电池。卷着卷着,表面上都在高歌猛进,其实底下“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续航都是650公里是吧?那我家也得整一个650公里。”表格上排队那五六辆650km的车,乍一看都是“高水平”,其实有点像“期末考试全班80分”,大家都差不多。
那问题来了,续航这事还值得卷吗?800公里就一定是行业天花板?我看现在比拼的其实早就不是单纯公里数,是“你这个品牌懂不懂我,产品设计上对不对我的胃口”。要是你天天自驾,800公里它确实很香,可99%的人一年也跑不了几次远路。你让我月薪过万的普通人掏30多万买个极氪007百分之只因“续航”,不如来辆实惠点的,每天在小区车库安安稳稳充个电,周末带着小朋友郊游也无压力。
再说了,大家对于“里程焦虑”这事,是不是被营销搞得过于紧张?像油车早年宣传最大油箱能跑多远,实际上你谁会拿个油桶在高速上去测极限?纯电车也是一回事,说来说去,最后拼的还是补能体验、基础设施、修理和保养的便利。你续航再长,找不到充电桩,在荒郊野岭吓也吓死你。你耗电少但用电方便,这才是真的解决用户焦虑的方法。
众多车企其实都琢磨明白了:用户不买参数,买的是体验。你看现在小米SU7上榜,说明新势力的用户洞察越来越到位,人家玩科技无人问津,玩用户思维却能让榜单和销量双赢。小米不是卖芯片的,不是卖屏幕的,人家卖的是一种“你开电车其实跟用手机差不多”的那种体验。你愿意天天刷仪表盘小功能、在App里看车辆状态,厂商就多给你点这种“显眼包”功能。谁还天天琢磨电池电量表上的小数点?
而极氪、智界这波拼续航,也一样明白一个道理——这个市场既然还能让大家卷下去,谁都不会甘心被甩后面。榜单之外,比亚迪、蔚来、AION这些个老江湖,也没有落后太多,每个品牌都想整点差异化。谁说只卷续航?还能卷价格、卷内饰、卷科技感,卷到最后,剩下的是谁更贴合普通人需求、谁更能在售后服务上让用户舒服。
你说排名有用吗?有用。排名能直观刺激人的购买神经,尤其是朋友圈那种定期安利“我家新车牛逼,你家老车落伍”的攀比心理。中国社会就是“排行榜导向型”,从小学到买房都如此,但这也只是一块敲门砖。许多身边人买车最后一看:咦,数据都差不多,谁家4S店多、养护免费、售后靠谱才是关键。
还有一个点你也得考虑:真正拉开纯电轿车门槛的,其实还是电池成本和能源配套。售价直冲二三十万的高续航车,说穿了更多是“用堆料买用户安全感”。等将来新一代电池技术(比如固态电池)成熟、充电桩遍地且快充真的管用,搞不好普通家庭用车700公里就够,没人一年真敢开一次“恐惧拉电池极限”。
所以这事我想说,续航榜单是挺有意思的“象征物”,代表了行业的阶段目标。但真到掏钱包、选车那一瞬,除了参数,你还得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生活节奏是什么。与其一味比拼排行榜,不如看看哪个品牌在你城市充电桩多,哪个车型日常保有量让你开车更安心。
“续航第一”听起来很高端,实际上普通人还得算总账。如果一个月就开一千多公里,不用追求天花板。倒是车的舒适度、性价比、售后、朋友圈里有没有开坏过才更实用。实打实的体验,胜过一堆纸面参数。
最后再问一句,下次你去看车,是不是会先盯着榜单上的第一名?如果是,那恭喜各大车企的市场部又成功了一把。但你真的想明白自己选车的目的了吗?别让“数字游戏”套路了自己的真实需要,这世道,买车、用车,比拼的不只是续航,更是“你用得舒服,花得值得”。其他的,都是热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