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真是乱得像菜市场开张,今天这个搞电动车,明天那个做太阳能电池,连扫地机器人公司都跳出来喊要造中国版布加迪。听着挺唬人,可你真信了?我跟你说,这帮人里头,十个有九个是来凑热闹的。
你别看他们嘴上喊得响,真要干起来,钱烧得比烟花还快。蔚来小鹏这些老炮儿,从零开始到能卖车,最少得砸300亿。不是吹牛,是真的。你一辆车不是搭积木,从图纸到上路,哪一步不花钱?
研发这一块,光是换电系统,蔚来第一年就扔了14亿进去。零跑虽然穷点,2019年也花了3.58亿。你以为画个图、做个模型就行?错。电池要提升能量密度,自动驾驶要喂数据,车身要撞上千次测试,每项都是吞钱的怪兽。我朋友在一家智能驾驶公司上班,说他们团队光是收集城市道路数据,一年就烧了八千万,还没算算法训练的钱。
车设计好了,还得有人给你造。新厂没资质,只能找代工。蔚来当年给江淮砸了2.2亿,专门建了一条线。你想自己盖厂?那更吓人。拜腾融了84亿,奇点拿了170亿,结果工厂没建完,钱先没了。人没了,车也没了。我就在苏州见过一个废弃的新能源工厂,铁门锈了草,听说当初规划年产十万台,现在连只老鼠都不愿意住。
车造出来了,没人知道也没用。直营店你知道多贵吗?一家店一年租金+人工+水电,至少五百万。你要开五十家,一年就是两亿多。发布会呢?请两百家媒体,场地布置、餐饮、公关,没一千万下不来。零跑每年销售和管理费用三十个亿,相当于每天烧掉八百多万。这不是做生意,这是拿钞票当柴火煮饭。
就算卖出去了,也才刚起步。新车要迭代,门店要扩张,售后要铺网。理想上市前融了一百多亿,上市后还在烧。员工从四千多人干到两万,工资从十亿涨到六十六亿。研发投入两年翻了六倍。零跑也是,研发费从十四亿干到二十九亿。产能不够?再砸三十亿扩厂。门店从几十家冲到几百家,维修站得同步跟上。这哪是造车,分明是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理想亏了64亿才盈利,零跑亏了220亿才喘过气。你以为他们是靠聪明?不是,是靠钱包厚。小米敢进来,是因为它带了千亿现金。那些喊着“砸几十亿”的,你猜他们钱从哪儿来?银行贷款?亲戚借钱?还是PPT融资?
我认识一个做汽配的小老板,去年被一个叫“星驰科技”的公司忽悠,说要合作做智能座舱,承诺保底订单五千套。他垫了三百多万买设备,结果三个月后人,微信拉黑。他说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离谱的事——连发动机都不会修的人,敢说自己能造智能汽车。
所以我说,别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骗了。什么“颠覆行业”“重新定义出行”,听听就算了。买车这事,不是买手机,坏了还能换。它是你每天上下班的命根子,是全家人的安全屏障。你敢把老婆孩子交给一个连工厂在哪都不知道的品牌吗?
热闹也有好处。传统车企被逼着升级,价格慢慢降了,配置反而高了。以前五菱宏光是神车,现在五菱星光都能配L2辅助驾驶了。这就是鲶鱼效应。但记住,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喊得最响的那个,而是活得最久的那个。
我认为,造车这件事,门槛不是技术,也不是设计,是能不能扛得住三年以上的亏损,能不能熬过无数次资金链断裂的夜晚。那些跨界来的,要么有钱到不怕输,要么就是想捞一笔就走。普通人别当韭菜,别追风口,别信故事。
我老家隔壁村有个大叔,前年听人说造车赚钱,卖了三亩地投了六十万,结果连车模都没见到。现在天天蹲在村口修电动车,说:“早知道,不如继续修摩托。”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修车,都没造出一辆车。而那些天天喊着要造车的,很多连方向盘都没摸过。
所以下次再看到哪个新品牌蹦出来,你先问一句:你们的工厂,建好了吗?你们的车,能跑五万公里不坏吗?你们我们县城有吗?
如果没有,那就当个笑话听。别当真。
真金白银砸出来的车,才值得你掏腰包。
其他的,不过是泡沫,风一吹,就散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