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惨了,1-8月轿车销量格局基本定型,我看了份统计,榜单前4名的销量都在20万辆以上。这个数字,说白了,就是每月都得卖至少2.5万台。你想啊,连续八个月都能维持这个水平,才能凑到20万的门槛。
我在做个粗略心算:假设战略一定,按每月稳定20万+的销量,年销量冲破200万。反正用数据也说话,去年同期这些品牌都没有这么稳。比如星愿,8个月卖出29.5万,平均下来每月超3.6万。是不是挺吓人?说实话,我一开始还觉得这就是个新宠儿的节奏,没想到能这样稳。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突然看到一张截图:就这28952辆的月销量,销售人员还在讨论补库存问题。这个补字其实我听得挺多,毕竟爆款都要维护热度,不能一冷却就凉了。
你知道吗?我其实凭感觉,觉得这些爆款的维护成本超出预期。比如型号多、渠道多、促销多,都是水涨船高的事。账面上看,销量爆棚,但利润点其实不好琢磨。尤其是今年新车的核心竞争点——智能化。大部分主打智能+性价比,你想一想,糖果一样的价格,却硬给你装个大屏、大天窗,操作系统还拼命合作。但实际上,零配件、软件调试、售后按理说是要有个深厚供应链支撑的。
这个供应链我略懂点:像苹果一样的供应链体系,稳定性来自于核心零件的垄断与合作。汽车可不一样,零件供应商很多,而每个品牌都在抢资源。不管你说的智能座舱还是说动力系统,那都是拼手艺、拼零件——背后博弈激烈得很。就像超级市场里拼价格的商家,谁能压低采购价格,谁就赢。
再说到研发,别以为车子点个改版就简单,就像做菜一样,调味师要调出适合大众的味道。问题在于,有时候研发陷入验证-调整的泥潭里,耗时耗钱。比如某车最近问题不断,维修工告诉我:新款车,程序一调试好,又跑出新问题。你不觉得吗?其实就是研发成本和沾水时间太长了。你说研发是不是一场马拉松?我猜,开发新技术的成本估算每辆车大概再加2000-3000元成本,为了追求差异化。
话说回来,很多人关心的也是价格战。前几天一朋友吐槽:买车越来越像讨价还价游戏。像同价位,像大众朗逸和日产轩逸都在争夺这个性价比。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这些销量领头冲的品牌,是不是更懂得渠道布局?我实地观察,想了想,渠道其实跟宠物养成站差不多:要定期喂食——就是引流、促销、售后。如果没有这个渠道饲养,流量可能就从指缝间漏走。
你们有没有觉得,去年销量火爆的那家自主品牌,今年是不是撑不住了?我听说他们在调整渠道策略,但效果还没出来。反正,渠道天花板看来,也不是那么好突破,毕竟交通便利、售后便利抢了先。
但我还是会疑惑:这么多款新车连续火爆的背后,真正的刚需有多大?我小时候听我叔叔说过:车不就是个代步工具,大部分人看重的是便宜、耐用。可是越来越多的车型都走高端、智能路线,是不是有点把大部分消费者忽略了?毕竟,智能车的门槛提升了,很多老百姓还是更喜欢简简单单、稳稳当当的。
一想到这里,我还在想,像海鸥为什么销量会掉?出问题了还是说市场的偏好变了?去年还挺火的,今年冷清不少。反正我觉得,车型的皮囊可以很快重塑,但心还是原来的:实用、耐用。
你们觉得,这样的用户心理还会改变多久?也许用户会更挑剔了吧?还是说,大家只要车能跑就行?我其实特别想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最看重什么?我身边的几个人,买车不都看颜值——但其实更在乎体验?
说到体验,去年我认识一销售,她告诉我:客户买车,有时候不只是看价格,也看品牌给的感觉。这个感觉其实很难量化,但很关键。我倒觉得,她说得挺在理的。毕竟买车,除了用车,还和自我形象挂钩。
(这段先按下不表)市场变化太快,别说行业内部、供应链,就连我们这些观察员都得不断调整眼界。
我想留个悬念:你觉得,下一步谁会逆风翻盘?还是说市场已走到平衡点?反正,车子变得像生活的细节一样触手可及,却让人琢磨不透哪些是真需求,哪些是冲动。
没人能说得透。这种不断变化的拼图,我觉得才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