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聊用车感受,剖析爱车优缺点,一台车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现实,事实证明没有完美车辆只有适合自己驾驶体验

说起油门踩下去的感觉,这事儿我最近跟我哥聊了两句,他家老款RAV4开了快8万公里,感觉飙不太起来,但可靠性让他挺满意。相比之下,我的这台马自达CX-50,跑了7.3万公里,油门响应虽然没那么猛,但变速箱调校挺灵敏,哪怕低速调头或者山路弯道都能一气呵成。不知道你觉得一台车的动力够不够?我个人觉得,日常开够顺滑,比那种一踩就蹿的戏剧效果实际多了。

开门见山聊用车感受,剖析爱车优缺点,一台车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现实,事实证明没有完美车辆只有适合自己驾驶体验-有驾

老实说,之前我还挺看不起这2.5升自吸发动机,想的 动力这块该不会太虚吧? 没想到实际操控感受还挺带感。你知道,自吸最大优势就是省心,维修保养成本也低,毕竟没添加什么复杂的涡轮增压器和颗粒捕捉器这一套,就算真坏了,修车工时费也不会吓人。我朋友修理厂那边随口说了句:马自达这种发动机,10万公里之内没啥大毛病,不用太担心。这话对我来说挺安心。保养费,300多块能搞定,没优惠券时也不过600多,权衡下来还行。

别以为我说的全都是优点。说到胎噪,我真是服了。原厂17寸优科豪马轮胎,耐磨是耐磨,硬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在开一辆小卡车。高速上开到80码,胎噪和风噪配合起来,车内吵吵嚷嚷,一点静谧感都没有。跟朋友比,那台本田CR-V的隔音就强多了。他还跟我说:你那个胎噪,开久了头都疼。我只能笑笑,心理嘀咕着,难道马自达真选轮胎只看寿命不顾舒适?这就让我想到供应链在这里的博弈:厂商要压成本,轮胎厂商又得保证耐用,最终买单的只能是车主。

开门见山聊用车感受,剖析爱车优缺点,一台车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现实,事实证明没有完美车辆只有适合自己驾驶体验-有驾

车内装配的那个槽点就更多了。前阵子去4S店,店员跟我说他们收到了第一批CX-50的反馈——不少车主反映后轮眉有缝隙,异响也不少。我的车天窗横梁偶尔也有点怪声,开多了甚至烦了。对比起同价位的福特翼虎,马自达这手工细节明显差点意思,翼虎至少做工细腻,车内感官舒适多了。虽然我知道,这背后肯定跟供应链紧张、零件替换周期短很有关系,但身为用户,这点毛病实在没法忍。

想想车漆的事儿,我心里有点酸。车买回来没多久,一次停车被邻居小孩蹭了个小刮痕,那薄薄的漆层叫我咋受得了?后来洗了几次车,每次都特别小心,怕多洗几下又出新刮痕。朋友提醒我:你这车漆薄,最好直接贴车衣,别省这钱了。可惜当时没听,结果就花了几千大洋去补漆。估摸着这车的保值率跟它的车漆耐久性可能挂钩,不贴车衣,后续卖车时候肯定差一点。这么算下来,百公里的维修成本也上去了不少,心算了一下,10万公里大概多出2000元花费。

开门见山聊用车感受,剖析爱车优缺点,一台车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现实,事实证明没有完美车辆只有适合自己驾驶体验-有驾

说实话,这车的安全配置给了我不少安全感。全系标配7个安全气囊和主动刹车系统,让我上下班得劲儿多了,尤其自适应巡航,跑长途路时候特别省心。我有一次高速上开车,副驾哥们还称赞这车的辅助驾驶很靠谱:你这装备,风险小多了,能开快点心里踏实。但聊到自适应巡航,有没有觉得现在这些辅助驾驶技术,厂家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场景下真的有那么智能吗?我自己体会下来,边开边盯着前车,还是要心里有数,不然出了点事没地方哭。

开门见山聊用车感受,剖析爱车优缺点,一台车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现实,事实证明没有完美车辆只有适合自己驾驶体验-有驾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我对这车最大的喜欢在于它的操控感和耐用性,虽说动力不拔尖,噪声大点,但整体我觉得挺接地气。作为老车迷,我也忍不住疑惑,马自达以后会不会给CX-50换成双离合变速箱或者试试纯电版本?(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市场趋势摆在那里,留给自吸发动机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吧?

这车像条忠诚的老狗,没什么大毛病,缺点倒是也能接受。就跟我前几天跟修理工老李聊天,他说:车子就像人,没太完美的,关键是合适不合适。说得有点老套,但确实很对。我蹲在车旁,摸了摸车头,想到一个问题:当下汽车厂家压力这么大,把实用和体验好好平衡,真的比我们想到的还难,不是吗?你觉得呢?

开门见山聊用车感受,剖析爱车优缺点,一台车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是现实,事实证明没有完美车辆只有适合自己驾驶体验-有驾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