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销33万辆到生产线被强拆!众泰汽车为何走向末路?
曾经让保时捷皱眉的国产车,如今为何无人问津?
六年亏250亿:“平民保时捷”为何崩盘?
曾比小米还火的车企,如今生产线被强拆
14辆年销量背后,中国汽车淘汰赛有多残酷
9月9日,众泰汽车发布公告称,其重庆工厂因司法执行即将被拆除,今年已无法复工复产。这家曾年销33万辆、号称“平民保时捷”的车企,如今陷入绝境:2024年仅卖出14辆车,全部为库存车出口,净资产骤降80%,六年累计亏损超250亿元。众泰的兴衰,是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浪潮中最深刻的教训之一。
众泰的崛起源于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2016年,其销量突破33万辆,跻身自主品牌第七位。明星车型SR9因酷似保时捷Macan,上市三天订单破2万辆,甚至引发加价提车和消费者冲突。这款车被戏称为“10年前的小米SU7”,以极致性价比满足了下沉市场的“豪车梦”。从模仿丰田特锐的5008,到借鉴奥迪Q3的SR7、大众途锐的T600,众泰凭借“皮尺部”的逆向开发模式,迅速抢占市场。
然而,缺乏核心技术支撑的繁荣注定难以持续。众泰将重心放在外观模仿上,而核心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三大件”依赖外购,质量隐患逐渐暴露。
保时捷CEO尴尬地参观众泰汽车2016年销量巅峰时,车质网投诉量激增217%;2020年投诉量高达1161起,涉及发动机熄火、变速箱顿挫、车身漆面脱落等严重问题。品牌口碑崩塌后,渠道体系迅速瓦解,4S店大量关闭,用户售后无门。
众泰汽车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
转型新能源也未能挽救众泰。其2023年推出的江南U2被指抄袭本田e,三电系统沿用2018年技术,在续航、能耗等关键指标上全面落后于竞争对手。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消费者从注重“面子”转向关注“里子”,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持续推出高品质车型,新势力车企以智能化、电动化实现弯道超车。缺乏技术储备的众泰甚至无法适配国六排放标准,最终无车可生产。
众泰5008
众泰的衰落印证了商业世界的残酷法则:投机取巧可换取短期利益,但无法构建长期竞争力。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技术为王”的时代,无论是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还是小鹏的智能驾驶,都说明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生存。正如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所言:“淘汰赛还剩5年,最终可能只剩5家中国车企。”在这个百亿级研发投入的战场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注定出局。
众泰SR9
众泰的故事并非孤例。中国制造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华为攻克芯片难题、宁德时代主导电池标准、小米SU7以自研电机破局,这些案例无不证明:没有捷径的时代,正是实干者的黄金时代。众泰的教训值得所有企业深思——潮水退去后,裸泳者终将现身,而真正的航行者靠的是自主研发的舵与帆。
全部评论 (0)